“战地记者”陈和飏:一手枪一手笔 枪林弹雨中发表数百篇新闻稿

2022年11月09日 17:46:0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他一手拿枪,一手持笔,在部队辗转流动中积极写稿,发表了几百篇战斗通讯、战斗新闻。虽然不是一线战斗员,但用笔杆子来宣传发动群众,同样能起到了战斗员的作用……他是苏州军分区第二干休所老兵陈和飏,革命战争年代一名积极的党报通信员,被称为“战地记者”。

  “记者要亲历一线,写出来的东西才生动;采访完要第一时间发稿,时间就是生命……”今年的记者节前夕,95岁高龄但精神依旧矍铄的“战地记者”陈和飏,分享了他在70多年前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积极写新闻稿的故事。

  “我当时是苏中军区第三军分区泰州独立团的统计干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近日,在姑苏城内桃花坞大街附近一处民宅内,陈和飏笑着解释,但因为自己读过私塾,又喜欢看报写文章,在工作间隙为党报供稿,成为独立团小有名气的“战地记者”。

  “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是1945年11月15日。”时隔75年,陈和飏印象仍然深刻。当时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但国民党统治集团为抢夺胜利果实,命令所有日军不准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所有伪军原地驻守。在苏中部分地区仍有极少数拒不投降的鬼子与残余伪军,仍然四处抢劫,惊扰百姓。

  “明天泰州城有一个连的伪军,要下乡抢劫,我们准备全歼。这可能是抗战中的最后一仗了,你要不要去?”

  “去啊!当然去!”

  回忆起团政治处主任吴石梅与自己谈话的情形,陈和飏仍历历在目,“吴主任是福建宁德人,他比我大10岁,是个身经百战的老红军老大哥,始终把我带在身边进行传帮带。这次战斗,我一定要参加。”

  子弹是不长眼睛的。战斗中,陈和飏的脖子被子弹擦伤,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血流不止。

  是回去养伤还是继续工作?陈和飏毫不犹豫留下来,他不顾疲劳,在战斗结束后忙着采访、核实、确认缴获的胜利品以及俘虏伪军的连长排长姓名,连夜写成《歼灭出扰伪军》,经团部审核后次日一大早由通信员送往新华社三支社。

  后来,该稿件由新华社发表,还添加了“编者按”:“本社积极通讯员陈和飏同志,是泰县部队政治处统计干事,他一贯积极写稿,经常报道泰县部队的活动。这次战斗中,带了轻花(轻伤),但他不顾任何疲劳,第二天大早急忙调查缴获数字,写成新闻,派专人当天送来三支社,这种积极负责的写稿精神,是值得发扬与学习的。”

  “这篇稿件不足两百字,现在看来很简单。”陈和飏笑着说,但是当时“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的胜利果实”的历史环境下,我们能全歼伪军,极大提振了士气,具有特别的意义。

  消息发出后,第二天陈和飏又完成了2000多字的通讯《老百姓不是好惹的》,发表在1945年11月《江潮日报》。尽管第一次参加战斗负伤,但是连夜写稿被新华社录用,还受到了表扬,这让年仅18岁的陈和飏备受鼓舞。在此后的日子里,陈和飏为了写出更鲜活、更有战斗性的新闻报道,经常跟随部队持枪作战。

  在1948年3月攻打城(泰兴)黄(桥)公路线上的据点时,“哒哒哒”的枪炮声不绝于耳,“嗖嗖嗖”的子弹从头顶掠过,陈和飏手持喊话筒,劝敌缴枪投降。

  “蒋军兄弟们,你们的弟兄已经全部被我军包围了,缴枪不杀!”就在陈和飏喊话时,“哒哒哒”,三发子弹射中了他的喊话筒,另一发子弹击中了他身旁的战友王培兰头部,亲密战友就这样英勇牺牲……

  战斗结束后,陈和飏写了新闻报道,讲述了喊话发挥的作用,并悼念了亲密的战友。“我用笔杆子把战友的英勇事迹、军民的鱼水深情、敌人的丑陋面貌报道出去,也发挥了战斗员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陈和飏在革命战争年代发表了几百篇战斗新闻、战斗通讯,有四十八篇保留下来。这种枪林弹雨下的宣传报道,让我们体会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巨大力量。

  据悉,陈和飏曾任步校理论教研室主任,苏州军分区顾问等。离休后,他继续发挥“战地记者”的余热,发表了大量回忆革命战争的亲历感人故事,出版了《征战记》《江海战歌》《战火中的足迹》等书籍,无偿奉献社会。

  如今,95岁的陈和飏也常常受邀走进学校、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以“战地记者”的视角,为后辈讲述他的“红色记忆”。他说,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我们这些老兵责无旁贷。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施志鹄 编辑/高予宸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