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之初
近几年,“国潮”崛起成为一种现象级趋势,分外引人注目。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渐渐从历史深处走出,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成为“国潮”的一部分,为年轻人所喜爱。
不过,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从事、关注非遗事业的,仍然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或者年过半百的从业人,颇有些“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尴尬。但如今,有一批成长于互联网浪潮之下的Z世代年轻人,正在让非遗“活”起来,让以往不为人知的艺术、技艺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后浪们这股新鲜血液的注入,成为非遗文化重新焕发青春的关键密码。
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能够讲述这批Z世代年轻人与非遗的故事了。近日,荔枝新闻推出非遗系列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视频拍摄地取材从苏州到福州,从金陵到闽南,翻过山丘,越过湖海,将镜头对焦到了传承非遗的年轻一代上,从唱腔瑰丽、婉转悠扬的昆曲小调,到方正规矩、一板一眼的金陵刻经,再到天工神斧、跃然器上的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五千年文明与现代技术的和音在镜头中潺湲流淌,令人沉醉。
非遗Z世代,从结缘到坚守
纪录片《非遗有新人》选择从几位典型的年轻非遗传承人的个体故事切入,将每个年轻主人公十几年的从业生涯压缩在十来分钟的短视频里,以小见大,借个体的成长,透视非遗文化的血脉传承。
潮起青年,非遗焕新!当传统的非遗遇上潮流的年轻人,“老手艺”有了“新表达”,就必然碰撞出非一般的火花。
昆曲非遗传承人刘煜12岁接触到昆曲,16岁师从“昆曲皇后”“昆旦祭酒”张继青,昆曲贯穿了她的整个青春,一部《牡丹亭》的闺门旦杜丽娘她唱了18年,“皂罗袍”的词早已熟稔于心。水磨悠悠六百年,守正也能创新。师傅去世后,刘煜接棒了《牡丹亭》这部传世大戏,接过传承这门古老艺术的重任,希望引发新一轮的昆曲文艺复兴。
她和昆剧院的其他年轻演员一起尝试不插电园林实景版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与“新乐府”厂牌合作录制的《新乐府·昆曲·幽游》,将昆曲纯正的唱腔混搭爵士和说唱,歌曲一经推出,迅速刷屏。在纪录片里,她也坦言对于质疑和赞赏都淡然,只希望如果成功了,能让更多青年观众来了解我们的传统艺术。
作为第八代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传人,90后的王康入行十余年,埋首于千年佛经中刻印,累积下了十万字的雕刻。在孤独与重复中,他的性格与手艺都变得日渐笃定,趋于沉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因为他们的笃定,非遗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透过这些非遗传承人自身的经历讲述,观众既能够了解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能被他们对于非遗文化的热爱所感染,看到每一位非遗传承人不懈的努力。而这一切,不仅让屏幕两端,观众与片中人在精神上自然而然地共鸣,也让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年轻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如此相似:他们之所以走上非遗的道路,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目的,单纯就是因为喜欢。缘分生根,是热爱,是一往而深,是此生不换,让他们一年又一年,在非遗传承上挥洒汗水,奉献了流金岁月。
而随着镜头的推移腾挪,观众也跟着他们从入行的新人逐渐成长。影片特意留有一部分今昔对比,让主人公再次观摩自己甫一入行时候的稚嫩作品,讲述当下的观感与看法,他们每个人也都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已经从学徒晋升为师父的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张飞洋,再看自己的作品也会发现,当初的自己理解能力不够,所以雕刻出来的鸟显得呆板,只有形而无神。而当他放下刻刀,学会观摩万物神态时,作品也就自然被注入了灵魂,“形神兼备”。年轻一代在非遗传承上的沉淀与坚守,透过故事主角的成长,自然流淌出来。
短视频记录,年轻化表达
要知道,此前大多数非遗类文化纪录片都是取材厚重,主题宏大,但也往往让观众觉得距离自己太遥远,说教意味太浓厚。《非遗有新人》另辟蹊径,选择了短视频纪录片,用更轻量级的形式,更接地气的表达,更网络化的载体来介绍非遗文化,也更加适应如今快节奏的网络时代,人们在视频消费上的习惯。
但是,简短并不意味着整体叙事结构上跛足。事实上,“非遗有新人”的每一集都做到了有始有终,顺着故事主角人生轨迹,往往从其幼年讲起,还原他们从入行到拜师学艺的不断进阶过程,挖掘其遭遇创作上的瓶颈以及如何突破的矛盾张力,从而达到叙事上的高潮,而终局则牵引出非遗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与创新等重要话题。每一集都有血有肉,年轻感与深度感兼具,给人以简短精悍的感受。
《非遗有新人》将对非遗文化的关注放置于现代语境之下,往前追溯非遗技艺的起源与发展,往后展望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如何创新与延续,旁白、配乐与视频浑然一体。在讲述非遗文化的时候,光、色的运用充分表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当讲述年轻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时,配乐与剪辑节奏,则会更加轻盈。整部纪录片满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在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上,做到了双向的平衡。
虽然影片整体的节奏很快,但实质上传达的精神,并没有因为片子的长短而损耗。“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是对每个非遗传承人最好的形容。就像出身制茶世家,伴随着茉莉花香长大的傅晓萍,为观众科普福州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包括“平、抖、蹚、拜、烘、窨、提”七个步骤。其中仅“平”这个平面筛选的动作,从开始学到标准,她就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她始终觉得制茶人的心思与茶叶融汇,才让每一杯茶有了灵魂,每一口都品出香气、品出甘甜、品出用心。对于传承,她的构思不仅在于将一杯杯好茶推荐出去,也希望将茶背后的文化推介出去。观众能透过她眼中的光亮,看到那份对非遗的执着,窥见那份对茶艺的深爱。
非遗新生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守住了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匠气与匠魂,匠艺与匠心,穿越千年的时光,让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产生了连接,让非遗重新绽放青春的光彩。而《非遗有新人》则通过影像,记录下那些传统文化的高光时刻,记录下火种如何在一代代匠人中绵延,在传承与记录中间,一脉相承。而不知不觉间,非遗文化的魅力也从影像中弥漫开来,浸润着屏幕前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