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灌云:“芦蒿经济”走宽乡村振兴“样板路”

2022年07月27日 15:52:4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月25日,在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镇王范村千亩连片的乡村振兴示范区里,路边一排排芦蒿大棚错落有致,大棚内的芦蒿绿芽鲜嫩,长势喜人。

  近年来,南岗镇紧紧抓住灌云县打造2.5万亩全国芦蒿生产基地核心区的机遇,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优势,通过大户引领、示范带动、连片打造等模式,发展芦蒿为主的蔬菜种植区1.2万亩,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800多栋,大中小拱棚种植面积6000亩,露天种植面积3500亩,每年生产优质芦蒿、西红柿、芸豆等蔬菜产品4500万公斤以上,实现销售产值1.2亿元,让以“产业振兴”为龙头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广。

  芦蒿带来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契机

  2021年6月,国家乡村振兴局、财政部联合发文,对2021年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补助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进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专题部署。灌云县申报的“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经过逐级遴选,顺利获得资金支持,进入包括40个示范区在内的大名单,5000万元项目资金当年7月份即拨付到位。

  项目建设过程中,南岗镇覆盖王范、马蹄、张兴、许相四个村,根据当地种植经验和特点,建设芦蒿扩繁基地、蔬菜分拣中心、保鲜库房及配套设施、智慧农业管理中心等项目,以芦蒿种植带动整条产业链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个产业融合和长久发展,同时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创业增收。

  “南岗镇本身就是江苏省芦蒿生产的一个重要基地,现如今芦蒿也已成为王范村重要的富民产业,眼下又到了芦蒿转苗时节,种植户家家户户正在为秋蒿备种做准备。”南岗镇王范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里885栋日光温室大棚每年可向市场提供芦蒿、西红柿等优质绿色无公害蔬菜1450万公斤,实现产值近5500万元。

  传承“红色记忆”打造老区产业振兴“绿色传奇”

  南岗镇地处灌云西部地区,为灌云县革命老区,抗日战争至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有270余人,是灌云县革命烈士最多的乡镇。南岗镇牢记烈士红色记忆,赓续烈士精神传承,在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中不断创造出“绿色传奇”。

  示范区项目建设的成功探路吸引了很多像沙卫国这样的“新农人”前来承包土地种植芦蒿。张兴村芦蒿种植大户沙卫国告诉记者:“我承包了70多亩地,建了30多个日光温室大棚,每一个棚子大约一亩多地,一亩地能收入1万多块钱,一年能割到二到四茬。种植芦蒿还能带动村里的困难户到田里务工,一天挣100多块钱,多的时候能到200块。”

  芦蒿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成后,在生产环节,省农科院专家将根据详实的种植数据进行分析,提供生态数据、精准帮扶和指导;在销售环节,农产品价格等信息也将汇入智慧化管理中心,基地会尽可能把流通环节的附加、增值收益留给农户和村集体。

  南岗镇党委书记王洪进介绍说:“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注入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拓展乡村振兴建设的视野,全面拉动新时代乡村振兴。”

  示范区建设走宽乡村振兴“样板路”

  除了南岗镇4个村外,示范区还涉及到灌云县龙苴镇石门村,两镇五村在内的示范区总面积3.2万亩,总人口1.52万人。南岗镇和龙苴镇地处灌云县西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均以芦蒿等蔬菜产业为主导。示范区通过打造全国芦蒿生产基地核心区,实现农产品产、供、销全流程可追溯管理,借助完善的冷链物流和自主销售团队,帮助农户更好地对接市场,探索增收的新路径。

  据介绍,南岗镇示范区农户在项目建设前以种植芦蒿、西红柿等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但因地处岗岭地区,土质较差、供水不足且种植技术不成熟导致作物产量低、周期长,并不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且原有大棚数量较少,破损率较高,无法大幅带动周边农民解决就业问题。通过示范区项目建设,形成“培育-种植-储存-销售”整体体系,提高农作物产量,缩短种植周期,大幅提高种植农民收入,解决周边农民就业问题。

  “这样,农民和村集体的增收就有了切实的保障。”灌云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邱伏兵说,“一个‘高效农业示范区、产业融合先行区、美丽乡村样板区’已展现在灌云大地,一棵小芦蒿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灌云模式’。”

  (来源:江苏广电连云港中心站/仲启飞 通讯员/夏兴俭 王彬 商敏 编辑/赵恩婕)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