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宗诚严玉莲夫妇和三个女儿旧照。
贾宗诚和老伴严玉莲近照。 张庆萍 摄
岁月无痕,人生有迹。扬州城西,某小区一户人家,93岁的老人贾宗诚与同龄的老伴严玉莲,或翻看泛黄的老照片讲讲过去的事情,或下几盘跳棋如孩童般争个胜负……流逝的岁月深情且厚重,记录着属于他们的时光。
过去 梦想与青春挥洒在黑土地上
1930年3月,贾宗诚出生在南京市城南小百花巷一间老房子里,此处原为安徽泾县会馆。贾宗诚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二。7岁那年,日寇攻陷南京,贾宗诚全家与外婆家共十八口人一起跑到马鞍山附近避难。他的三叔留在城里,被日军杀害。在贾宗诚的印象里,母亲以实际行动言传身教,教育和影响他和兄弟姐妹健康成长。父母之爱,兄妹之亲,给了贾宗诚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贾宗诚至今珍藏有一张全家福:“那是1953年8月,我从工作地东北回来探亲,为祝贺全家团聚,一家八口一起拍的。”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19岁的贾宗诚当时是南京农职校的一名学生,感觉自己重获新生。1950年8月,贾宗诚从农职校毕业,响应建设大东北的号召,积极报名到黑龙江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经过五天五夜的旅程,贾宗诚与21位同学出了山海关到了东北。他这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梦想与青春都挥洒在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上。贾宗诚从北安农专的技术员,干到吉林农业大学马列部副教授,直至退休。
贾宗诚为实现理想和价值努力拼搏的征途,离不开他同龄的妻子严玉莲。195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上海姑娘严玉莲,来到千里冰封的北安农专工作。她的端庄清秀、温柔贤惠吸引了贾宗诚,他们相识、相知、相爱。
1969年底,全家五口人到吉林省东丰县黄泥河公社洪岗大队六队插队落户三年,远离城市,一家人住进土房子,“那是一段比较艰难的日子。”
日子再艰难,学习不能丢。与许多重视教育的家庭一样,贾宗诚夫妇一直教育女儿们什么时候都不能放下书本,要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里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大女儿慧慧高中毕业后,去了“女子钻井队”,每天三班倒、连轴转,工作异常辛苦,却没有让她放弃学习。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年,慧慧考上了吉林农大,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校,成为学报编辑、编审。两个妹妹也通过努力考上大学,毕业后分别在吉林农大和长春一家企业工作。
现在 他们成为最浪漫的“新扬州人”
1998年,贾宗诚的三女婿因为工作调动,从东北的一所高校来到扬州工作。三女儿青青也调到扬州工作。小家庭的南迁,也改变了父母的晚年生活轨迹。
“刚开始,是来扬州帮着三女儿带小外孙。谁知时间久了,就离不开这儿了。”贾宗诚说。
从2000年开始,贾宗诚和老伴开启了扬州、长春之间的“双城生活”。“主要在扬州带小外孙,孩子放假时也会回长春住一段时间。”
贾宗诚说,在扬州,每天穿梭于街巷,接送孩子,让他慢慢熟悉并喜爱上这座千年古城的烟火气。
后来,随着大女儿、大女婿又调至扬州工作,贾宗诚更是把扬州当作自己的家乡。2019年,在全家人的支持下,贾宗诚和老伴在两个女儿居住的小区买了一套房。“既保证相对独立的空间,也保持‘一碗汤距离’的紧密联系。”
平时,两个女儿轮流去父母家,不是送菜,就是送生活用品。贾宗诚说,回到长春时,二女儿就来精心照料。
“三个女儿女婿都对我们很孝顺,第三代外孙、外孙女和第四代重外孙女、重外孙,也是格外贴心,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四世同堂大家庭!”贾宗诚语气温和地说。年前,他的小外孙一家从海南回来过年。一家人吃年夜饭,贾宗诚说“隔代贴心人”时特别激动,不满4岁的重外孙女甜甜地接了句:“我爱你,太姥爷!”一句话说得老人满心欢喜。
孩子们不在身边时,就是贾宗诚和老伴的二人世界。结婚60多年,相看两不厌。每天早上6点多,老两口不约而同醒来,躺在床上边做全身按摩,边听新闻。吃完早饭,他们或去小区里步行,或在运动器械上活动筋骨。“我们关心国家大事,都喜欢看新闻,数十年均如此。”
除了体能运动,两位老人还天天锻炼脑力,下跳棋就是他们最爱的小游戏。“每天下午雷打不动,下跳棋,吃水果、坚果,各有收获,其乐无穷!” 天气好的时候,两人去湖畔小路散步,已然成为小区里最浪漫的一道风景。
大时代的历史变迁中,国家的命运牵系着每一个人的个体命运。两位幸福的“新扬州人”的人生既有跌宕起伏,也有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