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7日)中午11点半,第一场语文考完,作文题揭晓。我苏网记者独家采访了作家祁智,请他谈谈对今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的理解。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祁智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祁智认为,考生都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但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回忆的是自己1917年间,在湖南师范读书的那段经历。老师在讲《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应该会讲到这段历史,所以广大考生对这段历史应该是清楚的。
祁智认为,1917年毛泽东24岁,与考生现在的年龄段大体相仿。青年毛泽东的所思所想,考生应该能够有所体会,进而找到共鸣:“毛泽东1917年讲的这段话,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种英雄气,这种少年情。与我们现在对新时期青少年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一拍即合的。所以我觉得,这道作文题出得非常好。”
祁智认为,考生不能简单地就体育论体育,更不能简单地处理为强弱之间的转换:“要结合青年人的成长来谈。青年人要报效国家,把它结合在一起。不能泛泛而谈,要结合考生自身的实际。我们现在也处在青年时期,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能够怎么办?”
祁智在中学时代就爱上了毛泽东的诗词,他曾赴长沙橘子洲头跑步,与青年毛泽东隔空对话。作为著名作家,祁智坦言,如果让他下笔,他会以自己的这段经历为切入口,结合1917、2021这两个年份,融入自己的情感。
“我在橘子洲头跑步的时候,我忽然有这种感觉,哪里是我一个人在跑啊,跟我一起跑的,还有当年在这里跑步走过去的先辈们。同时我也想到,1917年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毕业,他在8月份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之时。所以我会把我所拥有的材料,和我所具备的这种充沛的情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中心思想就是将来的工作也好,学习也好,革命也好,做好我们的准备,同时对未来要充满信心。”
更多精彩节目,请关注江苏教育频道周一至周五每天19点30分首播的《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姜坚 谢健 编辑/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