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帝师翁同龢五世孙,著名收藏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翁万戈(族名翁兴庆)先生于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12月9日2时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2岁。
翁万戈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后来留学美国获电机工程硕士,又改学油画,长期从事绘画、摄影、电影拍摄和中美文化艺术交流工作。
很多人只知道翁同龢,而不知道翁万戈。
其实,他拍摄过一大批中国题材的纪实类影片。
其中,1948年拍摄的纪录片《扬子江畔一小城》,为常熟保留了极其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纪录片《扬子江畔一小城》修复版
而且,正是因为翁万戈先生,常熟才有了“翁同龢纪念馆”这么一个文化传承圣地,也正是翁万戈先生多年来不断向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北京大学、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捐赠翁氏旧藏,才使翁氏文化不止于常熟,不止于中国,而走向世界。
翁同龢
为此,本报采访了本市与翁老先生有诸多交往的人士,与他们共忆当年二三事,回顾翁老先生对家乡的深情故事。
改革开放后,他几乎每年都回常熟
王忠良担任翁同龢纪念馆馆长12年,因此与翁万戈先生往来密切,了解翁老先生往来常熟的一些故事。
翁万戈先生百岁生日
翁万戈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返乡的异国游子,随后30多年间几乎每年都会返回常熟。
1990年,翁万戈先生将常熟翁氏老宅中的綵衣堂捐献给常熟市政府,并亲书“翁氏故居”门额,翁同龢纪念馆就此成立,并于1991年修复开放,常熟也因此有了一个家族百年回望的文化地标。
翁万戈给高政市长致函捐赠䌽衣堂(1989年)
对于常熟文化建设,翁先生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80年代兴福寺、清凉寺修缮,为恢复寺庙中原有的当年翁同龢书写的楹联,翁万戈受托依照高祖当年所写内容挥毫书写,再现了当年景象。2000年,翁万戈夫妇将几百册翁氏藏书转让给了上海图书馆,这其中有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上海离常熟很近。
翁同龢纪念馆
为研究整理翁氏文化,2008年王忠良第一次与翁万戈见面交流后一直保持联系,也因此深切感受到了翁老先生对常熟的眷恋之情。老先生时时关心着翁馆的相关事宜,如馆里开辟特展厅以举办多重类型展览时,他就马上为展厅题写“松禅艺苑”四字。
翁万戈为翁馆题写”松禅艺苑“
翁馆也非常重视翁万戈先生的意见,每次出版杂志、相关学术书籍或是国内关于翁氏文化有新的研究作品问世,翁馆都会收集好并寄往美国,翁老先生收到后会认真阅读每一种资料,并与王忠良通信讨论。在信中他多次提出,翁氏文化是常熟文化最能走出去的优质品牌,倡议要让“翁同龢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翁万戈为翁馆题字“翁氏故居”
后来王忠良发现,翁老先生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捐赠翁氏旧藏的,他用国际视野进行布局,向国内博物馆、图书馆捐赠的同时,还将旧藏文物和资料捐赠给波士顿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等海外机构,让翁氏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翁万戈向上海图书馆捐赠的《翁同龢日记》等珍贵翁氏文献
这一举动的效果也在逐步显现,2019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就为其举办了家藏精选展,让美国观众更切实的理解中国家庭的历史感与传承感,吸引更多学者研究中国文化。
翁万戈捐赠的《长江万里图》卷在波士顿美术馆展出
在和翁万戈的交往中,王忠良从诸多细节处感受到了他对故乡不一样的深情。年幼时,翁万戈有时会回乡小住,时间虽短但他对此记忆深刻,有一年他母亲安排了船只让他去尚湖游湖赏景,他对此记忆深刻。很多年后远渡海外,在游轮上思乡情切,突然想起当年之事,他就将这些经历和对故乡的深情寄托于诗作中。
他的很多诗歌作品都常常提及常熟,就比如这一次尚湖泛舟。常熟最令翁万戈挂念的还是綵衣堂,1978年回国后,他心潮澎湃,写下了《晨梦三绝》《重返綵衣堂》等诗,记录回乡所思所见,表达对故土的留恋。
翁万戈先生对于故乡的感情不仅写在诗中,还藏在日常生活之中。
他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名为莱溪居,很多到访者以为与所在地莱姆镇有关,因屋前有小溪所以以此命名。
其实这个宅院的名字也与翁氏故居有关,翁氏故居主厅綵衣堂,为翁同龢父亲买来作为孝养母亲的住所,取二十四孝中老莱子彩衣娱亲之意,称綵衣堂。故翁万戈先生宅邸就用一莱字,以与旧宅遥相呼应。
莱溪居外景
99岁,他为常熟题写匾额
常熟市融媒体中心电视节目部纪录片制片人李政,也是因为工作原因,与翁万戈先生多次接触,他至今还记得他们第一次相遇的经历。
那是2007年秋,时年90岁的翁先生从美国回到家乡常熟,第一站就前往翁同龢纪念馆。李政接到电视台的采访拍摄任务,为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的“传承与守望”翁同龢家藏书画珍品展拍摄展览视频相关资料。
2007年秋在瓶隐庐
两人在纪念馆的玉兰轩里畅聊,并确定第二天正式采访拍摄的内容,还一起去了瓶隐庐等地。因为机会难得,李政除了采访展览需要的内容以外,还多提问一些与常熟相关的问题,其中涉及1948年拍摄的常熟纪录电影、美术史研究等内容。对此,翁先生兴味盎然,讲述非常详尽,留下了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影像,谈及的内容史料价值非常大。
《扬子江畔一小城——常熟》电影画面
在采访中,翁万戈提及了当年拍摄纪录片《扬子江畔一小城》的一些细节。这是他决定常年定居美国前最后一次返乡,纪录片是为了离别而拍摄的,自然而然带有伤别之意。
“那部纪录片中的英文讲词都是他亲自撰写的,他当时告诉我,他写的英文讲词后来很多人都认为就是在写诗,诗中有眷恋思乡之情。他还说到纪录片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录音师是一位欧洲人,也远离故土,看了电影后就落泪了”,李政说。
这块土地是我的城市,我的故乡。叶落归根,在我多年漂泊后,我也会去那里的,时光不能回流,而过去永远在未来之中
——翁万戈在1948年纪录片中的独白
采访中,翁老先生对于常熟的城市面貌大加赞赏,说常熟过去就是一座江边小城,而到了07年已经有大城市的感觉。他还反复表示当年自己捐献綵衣堂实在是明智之举,用他的原话说“不为常熟做一些事,就有负于自己常熟人的身份”。他对于常熟保护、修复翁氏故居的成果也很满意。
翁万戈先生拍摄的《扬子江畔一小城——常熟》
他回忆当年念书时常回綵衣堂小住,那时候偌大的地方就他和几个佣人住,房屋里采光不好,很是昏暗,厅堂里挂满了祖先的画像,家里还有一间狐仙室供奉狐仙,每次回家就要逐一磕头见礼,心里不免有些害怕。但是现在走进纪念馆感觉气氛不同了,觉得十分欣慰。
翁万戈在翁氏故居玉兰树旁
交谈中,李政提及他拥有的《扬子江畔一小城》视频画面模糊不清,作为资料展示时效果很不理想。翁万戈就表示已经有了更清晰的DVD版本,事后特地从美国将DVD版本寄给李政。
此后的十年,李政与翁万戈先生一直保持联系,他们通过纸质信件进行交流。在书信往来中,李政时时能感受到翁老先生对常熟的眷恋之情。
2018年新年,百岁高龄的翁先生寄予李政新著
这段经历也丰富了李政的创作,2008年他编导的讲述翁氏家族的纪录片《跨越六世的守望》获江苏省政府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2015年他又编导了纪录片《绵延的古风》,因为纪录片涉及翁氏文化,有大量翁氏故居镜头,李政像往常一样将光盘寄给了翁老,没多久就收到了回信,信中多有对故乡思念之语,为自己年事已高无法再回常的遗憾之情。
李政收到的翁老的回信
李政先生:吉祥如意!
日前得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大札并附光盘“绵延的古风”,睹之既感慨又感谢,真是百感交集。我已足岁九十六又半,心勤而力懒,见片中昔时活动,只好浩然长叹!
綵衣堂是我儿时事奉过继母亲强夫人之处,初时无水无电无车无路,真是中世纪生活,但今日思之不胜眷念!
2017年梅李建设张太夫人故居纪念馆。张为翁心存之母,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计划邀请翁万戈先生为纪念馆题写匾额,但是一时之间又联络不到翁老,正以为此事只能作罢之时,翁老辗转获悉此事,以99岁高龄挥毫书写了匾额。
李政深知其中之不易,“99岁写这样的大字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晚年基本上不对外题字,这次就是出于对家族和常熟的感情而写,所以我就找了匾额和故居的照片寄给他。”收到照片后,翁万戈又回信表示读后极喜,“睹之深憾不能亲临瞻仰”。
张太夫人故居纪念馆
“在自然面前,所有人都只是个孩子” ,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我也会游历一番后回到故乡,山水依然。
我们带着深刻的情感回望过去,
而对于今天的热望,
起始于那根深蒂固的故乡情结。”
——翁万戈先生1948年摄制常熟纪录电影旁白
祝翁老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