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挖优势外借“东风” 经济薄弱村变富裕村 江苏邳州:交出乡村振兴“硬核”答卷

2020年11月22日 13:34:17 | 来源:中国徐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1月20日,记者来到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艾山后村,在村前广场上,恰巧遇见村书记王贺善带着村两委及村民小组组长十多人,正在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并布置召开村里公共空间治理现场会。看到记者,年过五旬的王贺善开心地说:“今年我们村发展得不错,镇里安排第三方机构来审计,村集体收入已达158万元,2019年才50多万元,到今年底我们有信心达到200万元。”

  谁会料到,2016年,艾山后村还是一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外欠账达200多万元,低收入户229户、554人,到了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全部实现了脱贫。村集体收入也由负变正,今年可望突破200万元,妥妥地进入了富裕村行列。

  一个省定经济薄弱村是如何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大踏步地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迅速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板村、先进村的呢?王贺善扳着手指头,一板一眼地向我们介绍了艾山后村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指引下,穷则思变的过程。

  ▲通过土地流转和大户引领规模经营,农产品种植效益大幅提升。

  能人还乡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徐州市实施的“三乡工程”建设,重点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才下乡,能人还乡,资本兴乡。艾山后村村支书就是典型的能人还乡并取得成效的一个代表。

  30多年前,王贺善带着20块钱,只身一人从邳州坐船到扬州。从最初的住屋檐下、桥洞里,背着编织袋串小区小巷、蹲菜市场卖老姜开始,从零卖到批发,直到在常州创办了自己的物流公司,成了远近闻名的“王百万”。

  王贺善富了,但贫困的家乡一直是他心里最深的牵挂。2016年他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全身心投入到家乡的建设发展中来。3年来,他带领村两委,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村集体收回和治理出土地830多亩,其中村集体掌控600亩,并实施土地流转3000亩,占全村土地30%以上,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为全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贺善带领村两委及村民小组组长学习五中全会精神。

  打造“舰队”

  规模经营抵抗风险

  党建引领百业兴,脱贫致富是关键,规模经营抓效益。过去,村里种田是单打独斗,种植小麦、玉米,碰到收成不好,连本也赚不回来,这是村里长期穷困的根源。王贺善研学上级文件,按照上级党委、政府部署,在土地流转上下功夫,他动员村民把土地流转给村里,并保证村民不会因此受到损失。有的村民在外打工,家中土地荒芜无人种,流转给村里,既增加了收入,又让耕田物有所用。村里经过镇交易平台,公开透明,统一对外发包。

  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和大户引领的规模经营,由小船变成舰队联合出海,农产品种植效益大幅提升;目前已实现土地规模经营3000亩,为村民提供了不出村就能就业和增收的机会。土豆种植大户张学胜是山东人,他今年种了500亩土豆,一亩地除去成本,可挣到一千四五百元。“我招聘当地村民帮助种植、收割、装车,农业工人最多时达200人,村里优先推荐低收入户的村民来打工,一天能收入65块钱。”张学胜说。


▲走访慰问因病致贫的农户。

  集体经营

  壮大村公益造福村民

  为切实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发展集体经济,艾山后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组成职业农民工作队,集体经营土地600亩,让老党员、种植大户在公司当家做主,确保农民土地入股不失权、保底分红不失利、劳务合作不失业。加入公司的村民,除了每年每亩地可得到700元的流转收入,还可以获得种植收入的分红及进场打工的劳务收益。

  村集体土地先后种植过白菜、萝卜、毛豆、土豆等大众化蔬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不愁销路。他们联合种植大户与上海百事公司签订订单合同,种植“大西洋”土豆。由百事公司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跟踪服务,并按照合同保护价全部回收。土豆每亩可以收获6000斤,出售后每亩总价为3000多元。而种植总成本每亩只需用2000元,一亩地可盈利1000多元,村集体的600亩土地可盈利60多万元。今年村农业公司又种植秋宝品种的大白菜150亩,现在以一亩2300元的价格全部卖给外地客商。王贺善自豪地说:“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可以分黄金,我们艾山后村也可以分钞票。”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