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语|政协委员袁小良:地方语言也是一种需要保护传承的艺术形式

2020年01月16日 11:29:2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1月14日—1月18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江苏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南京召开,江苏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带着百姓期盼,肩负履职责任,代表委员们激情赴会,积极建言献策。今年他们关注哪些领域?都有哪些小梦想?一起来看!

  我苏网讯 记者/奚欣晨

  “语言是文化的生命线。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保护地方语言,在不超过两代人的时间内,方言使用人口就会出现断崖式下跌,地方语言将在中国大地上各处绝迹,这些方言背后所承载的地方文化,特别是评弹、昆曲、苏剧等传统艺术,会因为语言的不通而逐渐消亡。”这是江苏省政协委员袁小良,在接受我苏记者采访时发出的感慨。

  为大力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提升文化自信,袁小良根据往年上会的经验,以及多年来的考察与研究,他今年上会所带来的提案是“关于苏州全面实现公共交通吴语报站”

  袁小良,江苏省政协委员,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出生于评弹世家,师承龚华声、薛小飞、尤惠秋。脍炙人口的弹词作品有《孟丽君》、《林州奇案》、《钱塘奇缘》等。擅唱尤调、小飞调。运腔圆润,韵味委婉,深受听众赞赏,被誉为“小良调”。

  “虽然我今年的提案是针对苏州地区的,但其实我以苏州为例,希望可以辐射全省具有地方特征的语言都要在公共交通上报站。”袁小良表示,语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比如说你到苏州来旅游,坐下来吃饭的时候,苏州人会最先给你上一盘炒虾仁,这是有讲究的。‘虾仁’在苏州方言中叫‘hu nin’,‘欢迎’与‘虾仁’的发音很相似是‘hu yin’,所以为什么第一个菜要上虾仁,那是为了欢迎你。这也是通过语言的艺术,把文化与美食、文化与旅游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很多语言传承了几千年,其中美妙的含义从古流传至今,它是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门艺术,我们不能让地方语言的文化就此中断。

  袁小良认为,现在地方语言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了,特别是吴语系,据统计,在100个小朋友中还不到20个小孩讲当地话。“如果在30年以后,没有人讲地方语言了,那么很多带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比如昆曲、评弹、锡剧、扬剧、淮剧等,这些艺术全部都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将逐渐消失。”

  如果能够实现在公共交通上,增加地方语言来报站名,不仅能够让当地人耳濡目染的接受家乡的文化,还能让外来的游客们更直观的体会到,中国各地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新鲜感。袁小良表示,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地方话听不懂没有必要这么做,但是他却觉得,就是要有这种听不懂的感觉才是最好的。听不懂,才会有人产生兴趣想要弄懂;听不懂,游客们才会有了在外旅游的切身感受。如果你到了一个地方,你听到的都是普通话,那么除了风景,你就再也无法体会更多地方文化了。你甚至会觉得,这个地方和某个地方很像,也许自己的家乡也跟这里差不多,那就太同质化了。”就像一位学生出国留学,如果他都只和中国的朋友们在一起学习生活,那么他永远都无法深入地了解到这个国家真正的文化特色在什么地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的涵义也许不仅仅在于人们看到的风景差异,更有语言的不同所带来的地方特色的文化差异,这是我们在书本中无论如何都无法体会到的。“语言是一切地方艺术的根本,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每一种地方语言,把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艺术继续发扬光大,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