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有关工作情况。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备受关注,其中古诗文篇目共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136篇<首>)的49.3%。也意味着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占比近半。
在新学期中小学使用的语文“统编教材”中, 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也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针对此情况,记者特邀撷秀初级中学三位语文年级组组长,讲一讲初中阶段应该如何进行古诗词鉴赏。
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据了解,2016年徐州市初中阶段已经使用统编语文教材,今年正好第一届学生毕业,老师们也全部培训过一轮,已掌握新教材的特点。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初三备课组长赵鸿雁表示,按2019年中考标准,古诗文在中考中占比分别是默写10分、阅读19分,另外有一道3分选择题的选项也会涉及到。其中古诗文阅读里面是诗词3分、文言文16分。如果试卷满分是140分,占比21%左右。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占选篇的51%,这样的调整无疑对古诗文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根据徐州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教学进度,也分别对古诗文和名著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七年级期中时学生做到“课外古诗词诵读”前四首,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期末时做到“课外古诗词背诵”后四首,名著阅读《西游记》。八年级同样是前四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后四首“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阅读分别是《简·爱》《昆虫记》。九年级要求全部“课外古诗词背诵”。九年级期末的测试内容包括七、八年级文言文和古诗文默写、古代诗词鉴赏等。
七年级:
指导老师:衡莹
(撷秀初级中学初一语文备课组长)
聆听音乐之美,感受诗词意境
“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衡老师表示,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而,诵读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如何处理好一个“读”字?例如:⑴采用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⑵采用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进一步品味语言的音韵美、语言的意境美。⑶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古诗文的信心。
衡老师表示,课内毕竟是一小块,课外才是一大片。配乐朗诵、节日抒怀、见景说诗、描绘赏析、吟唱会等均为较好的读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田。
品味图画之美,感受丰富情感
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抓住情境的特点,如壮阔的大漠里有慷慨激昂,幽静的田园里有安宁恬淡,荒凉的秋天里有凄苦悲凉……在这些充满感染力的画面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情感。
例如: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读起来流畅而自然,融入这一行程中的诗人情感的色彩,也极为深沉而浓郁。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而这一形象里又无不渗透着诗人思念之情,可谓“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所以,吟咏诗歌,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记,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词的熏陶和感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体会情怀之美,感受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极高,在古诗词中可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积淀文化素养。衡老师表示,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在学习中可以通过疏通文章,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提倡的主体精神。例如:《论语》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逊勤学;《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周敦颐的高洁傲岸品格;《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
八年级:
指导老师:韩霄
(撷秀初级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长)
诗词是作者言情言志的重要载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下,往往诗人在遭遇挫折和迫害后不能直接表明,需要借助诗词来反映当时的境遇。诗人每写一首诗,都是有感而发,所以学生在学习时“知人论世”显得尤为重要,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成长环境,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当时的遭遇对诗词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能提升对古诗词的感知能力和把握能力。
比方说,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要了解到当时的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知足。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的忧国忧民情怀。761年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写下了这首诗。联系相关背景,才能更加理解杜甫身上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再比如可以关注古诗词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古诗词标题本身包含了写作的目的、对象和主要内容等等。从题目入手可以对作者的整体写作意图进行把握和分析。如八年级上册白居易写的《钱塘湖春行》,通过题目就可以得知作者所在的位置、季节和写作对象。又通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简单几句的描写,写出了杭州西湖蓬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赏和喜爱之情。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古诗学习中来。为了增强学习的兴趣,可以对相同风格的古诗词进行对比探究,分析他们在语言、风格、主题方面存在的差异,做到举一反三。例如八年级上册附录诗曹操的《龟虽寿》就可以和曹操的另一首《短歌行》相对比。同样属于言志诗词,两首诗词的差异性在哪里?可以分别就诗的写作背景、写作方式和思想感情进行对比分析,真正体会到作者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伟大愿。此外,还可以对诗歌的创作手法进行初步探究,初步把握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对一些比喻、象征、用典的手法稍加点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下一步初三的古诗词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九年级:
指导老师:赵鸿雁
(撷秀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初三备课组长)
1、诵读法——注重积累,激发兴趣
朗读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样化的朗读来激发兴趣,帮助学生读通、读懂。
背诵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难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
反复诵读还可以有效推进会意,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对于古诗文来说,通过诵读知其大意,能对文章的文气和语感有整体感觉,这是基础。不一定要“先译后背”,也不一定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2、比较法——激活思维,增加广度、深度
可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作比较。比如: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渔家傲·秋思》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对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寄寓在词句中的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才会有更深刻更真切的认识和理解。
可将不同作者及作品作比较。比如李白的《行路难》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显“诗仙”的大气与磅礴、高昂与乐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则将“诗圣”许身社稷的博大胸怀表现出来。比较中发现两位诗人身上有着相同美好情操的同时,还有因经历、境遇的不同,因性格、思想的不同,创作的作品也各有其鲜明的印记和特点。
除以上两种比较之外,还可以进行新旧作品、课内外作品的比较,可以比较相同相似,也可以比较差异迥异……多种多样的比较法既增加了阅读的宽度,又拓展了思维的深度;让古诗文的学习变得丰富起来,灵动起来,富有内涵又不乏新意。
3、品鉴法——发现美、欣赏美
古诗文集音乐的节奏美、韵律美,美术的色彩美、意境美,语言的含蓄美、凝练美于一身。对于作品的“美点”探究可以有个人独到的认知和见解,可以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因白描手法产生的画面美、意境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意象美、情感美;温庭筠《商山早行》的词句美、景色美……美可谓是无处不在!对于古诗文的品鉴能力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下,能够善于发现欣赏,勇于交流表达,智于思考创新。
4、注重培养阅读习惯、注重整本书阅读
名著阅读已是必考内容,并有具体指定的书目。除了学习教材,还必须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读好书、读经典。
“部编本”语文教材鼓励“整本书阅读”, 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必读到选读。统编教材中注重了文学经典作品的选定,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既有经典片段入册,又有课外阅读整本书的具体要求。
赵老师说,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不能把考试和读书对立起来,培养读书兴趣,阅读面广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语文素养提高了,考试成绩自然也不会差。
(来源:快哉 编辑/徐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