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
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在徐州,说起最有名气的牌坊,很多人会想到位于市中心庆云桥畔、故黄河南岸的那座牌坊,它秀丽典雅,又不失气势,匾额正面书有“五省通衢”四个楷书大字,背面临河书有“大河前横”四字,迄今已有200年。
徐州古牌楼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三年,也就是1818年。牌坊建在临河的高台上,匾额北面有河道总督黎世序所写“大河前横”。1883年,徐州道台赵椿平重修时,在匾额南面又书写了“五省通衢”四个大字。
匾额上所写的“大河前横”中的大河指的是黄河,可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南面写的“五省通衢”,是指哪五省呢?
关于究竟哪五个省,众说纷纭。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徐州地处东西南北水运要冲,就成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的咽喉,所以被称为“五省通衢”。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无论是大河前横,还是五省通衢,都道尽了徐州重要的交通位置的气势。古时候的徐州,道路四通八达,近可攻,退可守,在交通地理上得天独厚。中国历朝定都中原时期,漕运要经过徐州转向西供应长安、洛阳、开封等地,元明时期,漕运沿京杭大运河经徐州北上。
从周穆王时期,徐国国君徐偃王开挖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开始,徐州就和交通要道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一直被誉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特别是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给徐州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时间大受南北商贾的青睐。当时徐州便利的交通优势,虽然成就了徐州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位置,也使它成为了各方争夺的对象。徐州也因此迎来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让这座城饱受战乱之苦。
1964年12月,“五省通衢”牌坊被拆除,只留存匾额。
1987年11月在黄河故道庆云桥东南重建,恢复了旧观。
五省通衢虽是一座牌坊,却是徐州作为交通要道的见证。它不仅凝聚着已经逝去的荣光,也传递着一份期望与梦想。随着时光的流逝,徐州的交通优势没有被消减,反而日益彰显,逐渐形成了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始终保持着沟通南北的中轴地位,正如这座牌坊,抒写着“徐州通,天下通”的传奇故事。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