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有支直系后代在锡繁衍生息

2018年12月26日 09:47:55 | 来源:江南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无锡白丹山的紫阳朱氏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后代。对于主持修谱六年之久的无锡市祠堂研究会朱氏分会的几位老先生来说,有些朱氏后人因城市变迁等种种原因而失联,寻找工作成了难事,希望通过江南晚报这一平台,能够早日联络上这些后人。

  明年六月即将大统谱,还差部分朱氏后人没找到

  无锡市清名桥伯渎港一带有朱氏后人,市区欢喜巷、沈果巷(西河头)也有朱氏后人,硕放的鳌塔桥、石皮桥、潭子泾、周家巷等地,八士顾家坝、张泾七房桥朱巷、张巷、惠巷,梅村茅塘桥、毛家庄,鹅湖孙家桥、义庄小桥、小湖桥,总共约有80支左右朱氏小支后人还没有找到。

  昨天,无锡市祠堂研究会朱氏分会会长朱荣兴、副会长朱福明两位老先生找到晚报,希望通过晚报牵线找到这些朱氏后人,也希望这些朱氏后人能够及时和他们联系。“我们准备在2020年农历九月出一本无锡紫阳朱氏的大统谱,作为朱熹890岁诞辰的礼物”,朱荣兴表示,因后期还有校对等各项工作,大统谱最晚2019年6月就要交出底稿。

  大统谱要寻访到无锡地区75%左右的朱氏后人,目前已有大一半的朱氏后人找到了。再加上正在进行的寻访,估计明年完成大统谱的出版要求没有问题。但几位老先生仍希望通过最后半年的努力能够尽量寻到更多的后人。像伯渎港有位朱氏后人,曾经是市机关幼儿园的退休老师,但已不居住在此地多年,不知该去哪里拜访。硕放一带曾有不少朱氏后人,因1955年机场建设各自投亲靠友,分散到江阴、苏州吴江等地,寻访也非常困难。

  他们是朱熹直系后人,曾有罕见朱熹金丝楠木像

  朱荣兴表示,无锡的朱氏有四大支,他们这一支是朱熹的直系后代。宋末,朱熹的老家婺源面临战乱,祖公次子朱埜(音ye)之重孙朱枋及其堂兄弟朱果为躲避战乱而背井离乡。他们临行前将祖籍祠堂的一座朱熹木刻坐像随身而带,一路迁徙至无锡安镇与梅村交界处的白丹山一带,在此栖居。元朝初年,因念恩亡国宋朝,遂将居住地称之为“宋村”,无锡由此而增添朱姓望族。

  他们这一支被称为无锡白丹山紫阳朱氏。而那座朱熹木刻坐像是金丝楠木材质,据说这样的朱熹木刻坐像在海内外千万座朱熹祠堂中只有三座,无锡的是其中的一座。但三座坐像均已无影踪,只有记载。

  白丹山有朱氏祠堂,是由永乐皇帝圣旨赐建,用的是国库资金,号称祠堂内的江南之最。1976年前后,祠堂所在地成为学校,相关砖瓦也被当地百姓建房使用,至今仍能见到部分祠堂遗留带字的砖石。而祠堂门口的仙鹿之类物件据说也仍能找到。

  修谱历经千难万难

  是一项和时间赛跑的工作

  无锡紫阳朱氏最近一次修谱是1924年,一套26卷的老谱也是历经艰难保存下来。有人把它放在药箱里,别人以为药书而得以幸存。更完整的一套老谱系宣纸所写,书皮仍在,书箱完好。这本老谱被老先生们复印了出来,其谱序由薛南溟所作。谱内有白丹山朱氏祠堂的全貌,有324个分支的分布图,记载非常详细。

  朱荣兴曾修过他所在的安镇年余桥朱氏分支的谱,2012年经由晚报报道引发了许多同道关注,朱福明从那时开始加入修谱工作。六年来,他每天外出寻访朱氏后人,晚上6点到家,翻阅资料,为后人们接上谱系,常常工作到晚上11点。今年,他由于劳累心脏病发作,安装了两个支架。

  有的时候,老先生们上门寻访还被当成骗子,别人不理睬。“我们修谱不收一分钱,也就是要个家庭人员名字和出生年月这类”,朱福明说,许多人都不理解他们,年轻一代更是如此,不知道修谱意义何在。“盛世修谱,我们可以通过谱系知道自己的来处”,1970年出生的朱亚健说,他也是这几年才参与到老先生们的工作中,觉得很有意义。

  在朱福明看来,修谱是一项和时间赛跑的工作,断了90多年的谱再不修就续不上了。许多人最多只能说上爷爷的名字,有时这些名字和老谱上记的还不一样,要找老人们比对,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曾用名。“我们想找一位101岁的老人核对信息,可电话过去,老人10月份刚刚过世”,朱福明说到这些常常觉得遗憾。

  (来源:江南晚报 编辑/汪璐)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