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记忆|香港那一年杂七杂八的小回忆

2017年06月30日 17:37:5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今年恰逢香港回归20周年,随着这20年里内地与香港交流的日益密切,社会中也出现了这样一批年轻人——“港漂”,他们大多家在内地,因为求学、工作等原因长期生活在香港。近年来社会上对于香港发展的讨论越来越多,但真实的香港到底是怎么样的,或许只有真正在那生活过的人才有更真切的感受,为此荔枝新闻特邀团队中3位曾经的“港漂”来分享一下他们在香港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与感受。

  荔枝新闻专稿(小编/王梦莹)记得到香港念书的那一年正好是香港回归15周年,一晃5年就过去了,五年前的自己一定猜不到自己会在这里为荔枝新闻写香港回归20周年主题策划的稿件。

  其实写这篇稿件真的挺无从下手的,想说的人和事太多,但又太琐碎,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就像我这一年的经历和体会一样。

  情缘

  香港和南京一样,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有着命定缘分的城市,是一个让我一见钟情、再见倾心的城市。茶餐厅、叮叮车、凉茶铺……这些有着浓厚香港特色的事物,即使在第一次去到那里的时候都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也许是因为从小看的TVB电视剧,也许是因为最喜欢的那些粤语歌。

  来到香港念书也是因为一个很偶然的原因:大三的时候和同学到香港自由行,去到港大的时候,让我第一次有了“原来大学应该是这样的”的想法,也因此萌生了申请港校研究生的念头。而这一次的选择,让我有了与香港的一年之缘,也让我了解和认识了一个不同于影视剧、不同于社交网络、不同于新闻报道里的香港。

  那些人

  我们楼栋的几位保安大叔熟悉楼里的每一位住户,每每进出总是能听见亲切的“早晨”、“雷猴”;看到我们领着大包小包回来,会帮我们开门按电梯;刚搬来时,还会用非常蹩脚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出行的线路。其中有位“话痨”大叔还经常会问我和室友关于内地的话题,说等退休后一定要去内地好好玩玩,尤其是尝一下我们说的那些美食。

  每天上下课乘坐的小巴,司机都是一群头发花白甚至全白的老爷爷,尽管年纪大,但是驾驶技术一点都不输年轻人。而且在他们身上能看到那种几乎每个香港人都有的勤劳和拼劲。

  还有给我们上粤语课的老师们,他们都是虔诚的教徒,完全都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给我们来上课。每次上课前都会给我们准备各种好吃的小零食,在跟我们一对一地进行对话时也从不会不耐烦。跟他们的相处,与其说是师生,更像是朋友。

  那些物

  作为以食为天的中国人,留学最痛苦的应该就是不能满足我们“高标准、严要求”的中国胃。但是在香港留学就完全不用担心这一点,不说半岛、万豪那些顶级厨房出品的菜肴,街边许多不起眼的茶餐厅、糖水铺就已经够让吃客们食指大动了。

  我们那时候最喜欢去的就是离学校不远的九龙城,不仅有着最传统和经典的粤式点心,还有许多口味正宗的东南亚餐厅。

  有天晚上下课后,和同学跑去九龙城吃宵夜,随便找了一家泰国餐厅,没想到居然还是一家“明星店”,店内的墙上签满了香港明星们的名字。

  九龙城的“谭点”也是我们常去光顾的一家点心居,他家的点心不仅好吃还好看。

  前两天,在学校的官微看到本科舍堂的美心餐厅要撤走了,突然就让我好怀念那时候学校餐厅的美食。AAB的大家乐,每天下午茶的猪扒包和三层芝士厚多士都是我的最爱;本科舍堂一楼的美心,双拼饭量多还实惠,18块钱的鸡腿套餐,一个鸡腿有半张脸那么大;还有CVA 二楼的小卖部,每次赶着上课来不及吃饭都是在那里买咖啡和三明治。

  想念家乡菜的时候就自己做,楼下的街市可以买到最新鲜的食材,附近的超市还有比德基BHG价格便宜一半的进口食材,留学生活把我们一个个都培养成了超级厨霸。

  那些事

  在香港的那一年,经历了好多第一次。

  第一次穿着短袖过冬天。

  第一次没在家过年,和同学一起在稻香酒楼吃的年夜饭,不过遗憾的是因为第二天要起早赶飞机去泰国,没有去逛维多利亚公园的除夕花市。

  第一次过万圣节,和室友一起去海洋公园的“哈喽喂”,在鬼屋里拉着不认识的人大喊大叫。

  第一次“偶遇”明星,因为我们传理学院和视觉艺术学院公用一栋大楼,所以经常会有TVB的演员来给表演系的同学上课。有天去上课,下了电梯同学告诉我,廖启智就站在我背后,可是我完全都没有发现。。。。。

  结语

  在港读书的那一年,因为没有把房子租在留学生集中的几个区域,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最大众、最平凡、最普通的香港人和他们的生活。没有电视剧里的老爷少爷大小姐,没有电影里的阿sirMadam山鸡哥,有的只是普通香港人的柴米油盐香醋茶。

  一年的时间很短,还有许多事没有去做,还有许多人来不及认识;但是在这一年里所留下的记忆却不会因为时间而变淡。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