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书圆梦:唯有梦想,不可辜负|记者手记

2017年05月10日 13:46:4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吴迎旋

  (作者吴迎旋,江苏广电新闻中心记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城市频道参与“征书圆梦”快两年了,现在就要离开,竟然有很多的不舍。因为那些不远千里赶来的老人;因为那些被爸爸妈妈鼓励的孩子;还有只是想献上一点爱心的平凡个体……

  太多了,很多故事我来不及询问,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有隐衷的书籍,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它们送去最最需要的地方,哪怕路途再远,再颠簸。这些努力意味着,不辜负;这些故事沉淀着,变成了珍珠。

  故事1

  老刘是一个失独爸爸,今年70岁,他的女儿患有抑郁症,因为患病,终身未嫁,没有子嗣,3个月前,女儿自杀在医院。老刘找到我的时候身穿过时的运动装,衣领和袖口都起了球,他掏出一张银行卡和一打现金说,你们的公益活动我要参加,这3000块钱你们拿去买书,买新书,我一把老骨头留着钱没有用,要是钱不够,这张卡里装着我给女儿买房子的钱,都给你们。

  我哄他,说献爱心要身体力行,你帮孩子们挑挑书,这比光掏钱有意义多了,老刘不肯靠近书架,后来我才知道,他的眼疾已经严重到必须马上住院手术的地步,他根本看不清书上的字。投身公益是老刘为女儿积德的方式,也是他活下去的信念。

  

  故事2

  我刚刚送书回来,6000册图书送给了盱眙的10所乡村小学。淮西小学是淮安鲍集镇很特别的一个小学,它位于淮河以西,需要乘船渡江才能到达。上世纪80年代,很多淮安的农民到河对岸开发土地,来来回回渡河太麻烦就留了下来,于是有了如今的淮西村,村子里的孩子需要上学,便成立了淮西小学。到了今天,单纯的土地已经不能养活大家了,有能力的人早已搬走,剩下丧失劳动力或者极其贫困的住户才带着孩子们留在村庄。

  这便是淮西小学三座破旧的教学楼存在的原因。淮西小学一共有16名学生,9个孩子就读于幼儿园,7个孩子坐在一到三年级的课堂里,小学里每个班级最多只有三个孩子。

  采访时,我看到2年级的老师在讲台上挥舞着教鞭,她的声音那么响亮,充斥到这间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哪怕是老鼠、蟑螂一定都能在洞穴或者缝隙里清楚地听到她的声音,可是这间教室里,只有两个孩子,他们紧紧地贴着讲台,用聚精会神的表情回应着老师的认真!

  这名老师姓周,是一名单亲妈妈,在学校里执教十几年了,起初是因为她的女儿在这所小学读书,学校里没有数学老师,她便自己披甲上阵,后来女儿毕业了,她依然站在讲台上,看着教室里的学生一年少过一年,如今她的讲堂只剩下2个孩子,她却越讲越勇,她说,哪怕课堂里只剩一个孩子,她都会站在这里,传道受业,佑其长大,因为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总会把自己最喜欢的糖果从嘴巴里省下来送给她,她想陪着他们。

  如果你是一个以学生为命的老师,你会明白,学生就是你的土壤

  故事3

  11年前,我高考结束后去到北疆旅游,在美丽的喀纳斯遇到了一个小马童,那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跟我说自己在村落的马术比赛得了第一名,为我们表演哈萨克的舞蹈,带我们去摘散落在草原里的野草莓。空闲时间,我问他,今天应该还不到暑假,你怎么不去上课。那一瞬间,他的脸埋到了膝盖里,他说,姐姐,我们这里不上学。

  我至今记得那场景,那是久久的沉默,18岁的我,和11岁的他。

  一本书改变或许改变不了一个孩子的命运,但我依然相信,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会作用于那些看似遥远的明天,孩子们会记得这个世界对待他们的方式,总有一天,他们会用同样的方式拥抱这个世界,遇到冷漠,他们或许会想起温暖,遇到温暖,他们会觉得熟悉,于是便可能会有感恩,会不怯懦的伸出手、张开怀抱。

  11年前的那句“姐姐,我们不上学”,依然回音绕耳,我知道即便有一天“征书圆梦”走到他的身边,也晚了许久许久。那是一个永远错过的目的地,且无法弥补,可我竟是从那时开始想做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我想用我的喉咙去呼喊,去靠近,那是我永远的18岁,是我永远都有缺憾的梦想,它让我只能在路上,只能向前奔跑,不敢将就。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