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解放军报》报道,解放军军人保障标识牌在部队试验试用全面展开,这是解放军加速与国际接轨、加快后勤保障大系统建设的实际举措。世界上不少国家早就有了军人身份牌,用来保存识别军人信息,作为军人必不可少的制式装备,军人保障标识牌到底有什么用?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军人身份牌最早还是在中国
军人身份牌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腰牌,腰牌顾名思义,就是佩戴在腰间,用来表示佩戴者的姓名和身份,同时起到身份证和通行证功能的身份牌。历朝历代腰牌的材质、形制不一,有象牙、玉石、金银、木材等材质,佩戴者级别越高材质也越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腰牌是北宋时期的,距今天足足已有一千年!也就是说现代军人的身份牌,老祖宗还是咱中国的呢。
古代的腰牌就是最早的军人身份证
现代的中国军队虽然没有身份牌,但也有类似的身份证明。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军队就曾在军服上配发胸章,中间印有部队代号或番号,两侧填写军人姓名、职务等,下边填写颁发年度。这种胸章最大的特色是通过胸章边框的颜色来区别军衔级别,远远一看就能知道佩戴者的军衔级别。
国民党军队30年代的胸章,红框是将级军官,黄框的是校级军官,蓝框是尉级军官,士官和士兵则是黑框
解放军长期以来没有身份证,主要采取在军服、帽子、领章背后等记录姓名、血型和所属部队番号等信息。1949年2月,解放军第一次在全军范围统一军服样式,在这种50式军装上首次出现了胸章,正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背面左边竖框为佩戴者姓名,右边从上到下分为三行,分别是部队番号、职别和佩用时间和编号,中间还盖有发放单位首长的红色印章。但这种胸章只能辨认士兵身份,缺乏血型等关键信息,无法在战场救护中发挥作用。而且战争中,布制的标识容易毁损,基本上难以发挥作用。
解放军50式军装上的胸章正面
在60年代的65式军装上,这种姓名牌的胸章被取消。在后期的65式军装乃至之后的几款军装中,红领章的背面承担了记录士兵姓名等信息的作用,血型信息也在其中,这可以算是一大进步。
65式军装上的红领章正反面,反面出现了血型信息
2007年开始换装07式军装,取消了红领章,出现了姓名牌,不过只有军官有姓名牌,而且只有姓名信息,战场实用性较差。
07式军装上的姓名牌只有姓名信息
在现代战争环境下,要求军人身份牌具备足够的必要信息,以便在战场上能够迅速确定伤亡人员身份,同时能在最为残酷的战争中不被轻易损坏保存下来。正是由于中国军队一直没有配发身份识别牌,所以在历史上遗留下相当数量的无名烈士而难以考证姓名。而且目前军人身份标识已经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军队的制式装备,有鉴于此,解放军从2010年代以后就开始了军人身份标识的研制。
美军的豿牌为什么要有两枚
现代意义的军人身份牌,最早出现在美军。南北战争时北军官兵为了能使自己的身份在伤亡时得到尽快确认,纷纷私下购买或制作了5厘米见方的牌子,大多是纸质的,也有木质和皮质的。在上面写上或刻上自己所属部队的番号及本人姓名,用绳索或细皮绳串起来挂在脖子上或装在衣袋里。当时的身份牌还只是官兵的私人行为,但是却能在战斗中,让救护人员能根据身份牌上的内容,迅速明确伤者血型、亡者姓名,为快速救护伤员赢得时间,为准确辨别阵亡遗体提供依据。所以虽然这种身份牌质地粗糙,做工简单,但却很快得到了普及和推广。美军随即从1916年开始正式配发身份牌,当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许多士兵受伤或阵亡后都是血肉模糊,根本无法辨认。而那些极易损坏的纸质身份牌自然不能适应需要,于是金属身份牌便在战火中应运而生了。美军在一战中佩带的身份牌为圆形,由铝制成,在上面压印出佩戴者的部队番号、血型、姓名。起初只有一枚,到战争末期才增加到两枚。
为什么身份牌要两枚?主要是考虑到官兵阵亡后,尸体又带不回来,这时候战友就会把阵亡者两枚身份牌中的一枚放入死者嘴里,另一枚则带回来交给家属,家属看到身份牌就知道自己的家人已经阵亡了,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这个身份牌是绝不会给别人的。而留在死者嘴里的身份牌,将来在确认尸体时就是最好的身份证据。另外,退役时也只要上交一枚,自己可以留一枚作为纪念。
在美军中,这个身份牌有个很有名的别称——“狗牌”(Military Dog Tag)。虽然美军是最早配发身份牌的,但直到二战,各军兵种的身份牌形状都不一样,给后勤保障带来一定困难。在这点就不如其他国家,比如德国和日本在30年代就有了全军统一的身份牌了。二战中的美军身份牌形状由圆形变为椭圆,在材料上开始使用铝合金,边缘处加了一个缺口,链子改为珠串式的铝合金链条。至于边缘上有缺口,据说有三个原因,一是为了甄别方便。因为各参战国使用的身份牌形状基本一致,第一眼很难区分,但只要看到有缺口,就知道是美军。第二是为制作的时候方便刻字固定在模板上。第三是阵亡后便于战友卡在死者门牙上的。不过后来这个缺口就消失了。到朝鲜战争时期,美军才统一了全军身份牌样式,材质也改为不锈钢。但是50年代定型的身份牌到了越南战争中又出现了问题,因为是在热带地区作战,士兵们衣服穿的都很少,不锈钢的身份牌很极易划伤裸露的皮肤。而且不锈钢身份牌在战斗中容易与武器碰撞,发出声响暴露自己。针对这种情况,美军对身份牌又进行了改进。先是在身份牌周边包上一层塑料薄膜,不过塑料膜容易磨损,也不理想。后来采取在身份牌周边包上橡胶圈,这才有效解决了这个缺陷。
美军现在使用的身份牌与越战时的区别并不太大,主要是制作方法采用了光电蚀刻技术,成本低廉而且美观大方。
身份牌上的内容,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现在美军身份牌上的内容主要是:姓名、社会保险号(原来是军籍号,1965年开始使用社会保险号)、血型(包括Rh属性)、防毒面具尺码和宗教信仰。据报道,美军正在对军人身份牌进行高科技改造,计划在身份牌中加装磁条、条形码或微型芯片,除了传统的信息存储内容外,还可以把诸如指纹、面像、DNA和医疗史等详细资料存储上去,为识别伤亡军人提供了更加快捷、高效、准确的途径和渠道。
解放军最新版的军人保障卡
解放军的一些单位也已经开始自行采用军人身份牌。2014年7月,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2014届毕业学员就领到了军人身份牌,这也是解放军最早的身份牌,由钛钢复合材料制成,边缘包裹橡胶消音圈。只是这种身份牌是南京政治学院自行制作配发,属于个别单位的自主行为,还不是全军的统一行为,而且更多的是纪念章性质,而不是身份信息,但却开创了解放军军人身份牌的先河。
南京政治学院2014年毕业生身份牌,首开解放军身份牌的先河
2015年赴索马里维和部队也配发了身份牌,由椭圆形不锈钢薄板、黑色消音橡胶垫圈和珠串式长颈链组成,上面用中、英、法三种文字标记姓名、血型、籍贯和编号信息。这可以看作是解放军在军人身份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不过只有一枚、而不是两枚,所以还不能真正具备身份牌的使用要求,但这毕竟是解放军迈出的实质性第一步,意义十分重大。
2015年索马里维和部队配发军人身份牌,但只有一枚
虽然早在2011年,解放军就开始推广应用军人保障卡,但军人保障卡主要是在平时使用。因此2013年11月,经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启动军人保障标识牌设计研制工作,经过技术攻关、联合研制和在陆军部队小范围应用,目前已完成相关产品的研制和联调联试。
“战场版”军人保障卡主要面向战场应用,集军人保障卡、电子伤票、身份标识等作用于一体的军人保障标识牌,将成为解放军官兵平战时辨别身份的重要标识。而且这套全新的军人标识牌充分考虑未来战场环境和保障管理需要,主要包括主牌、无源副牌、有源副牌和手持机等,增加战场救护、伤员搜寻、遗骸确认、生物特征辨识等功能,采用先进实用的新材料和智能芯片技术,集成融合相关指挥保障信息系统,扩充完善军人保障卡数据库,建立了配套相关法规制度。
这次全新军人保障卡还配有手持机
目前,已经在小范围试用的基础上,在海军、空军、火箭军等13支各类型部队展开全面试用,主要验证军人保障标识牌的战技术指标,与武器平台的电磁兼容,与战术通信系统和平战时卫勤保障等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系统在不同应用环境的适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论证佩戴方式、佩戴场合、使用功能和应用管理等需求,以及部队管理、战备训练、供应保障等应用模式和在不同任务部队的搜救系统功能。同时,论证制作发放、使用管理、申领补换注销、功能拓展等需求,为制定管理和应用规范提供依据。下一步,将采集、汇总和分析试验试用数据,加大完善改进力度,为在全军范围推广军人保障标识牌打好基础。
解放军全面配发军人身份标识,已经为时不远。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