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溯源码岂能成“乱码”|荔枝时评

2024年12月27日 17:25:4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孔德淇

(作者孔德淇,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品溯源码,本该是消费者的“安心码”、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防线。然而,近期不少消费者反映购买的商品存在溯源码信息缺失、扫码后跳转异常等问题。

消费者购买的白酒溯源码显示采购日期为2023年,但包装上生产日期却为2024年。图/澎湃新闻

溯源码作为一种可追溯的防伪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犹如商品的“电子身份证”,能够记录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让消费者清晰地了解其来龙去脉,从而判断真伪与品质。在我国,肉类、蔬菜等食品的追溯体系建设已初具成效,这不仅有助于经营主体加强自我约束、塑造品牌形象,也为消费者节省了选购商品的时间成本。

然而,现实中暴露出的海关入关日期比生产日期还早、商品采购日期早于实际日期、商品名称与实际不符、商家随意更改溯源码信息等“乱码”问题,却令人忧心忡忡。

溯源码问题频出,其真实性与可靠性大打折扣,原有功能削弱,衍生出诸多不良影响。就消费者而言,虚假溯源码极易误导其购入问题商品,致使经济受损,且一旦涉及食品、药品,更会危及健康。对市场环境来说,诚信企业因严格遵循规范、投入较高成本,在价格上难以与投机取巧的商家抗衡,公平竞争秩序遭到破坏,进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从产业发展视角来看,相关乱象亦阻碍企业创新探索,使得资源难以优化配置,产业升级步伐放缓,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溯源码成“乱码”,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商家将问题甩锅给员工“贴错”或“漏贴”,实则反映企业内部管理有漏洞,对溯源码重视不足,流程把控不严。从政策层面来说,虽已搭建了商品追溯体系的大致框架,但具体怎么管、应遵循哪些强制标准,有待明确。监管环节中,工信、市场监管、海关等部门各司其职,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因信息交流不畅导致协同联动效率低,难以形成打击合力。

解决溯源码乱象,亟待多方携手发力。企业作为商品供应源头,从生产端信息初始录入,到标签精准张贴,再到终端销售环节,需要严谨操作,保障溯源码真实精准,这既是担当体现,更是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监管部门要守好市场大门,一方面加快完善政策法规,明晰各方权责边界与各环节标准和惩处措施,让不良商家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方面优化多部门协同机制,确保信息互通及时、联合执法高效。技术创新也得跟上时代步伐,运用区块链等前沿科技赋能,凭借其去中心化、加密算法等特性,让录入的信息永久保存、无法篡改,使溯源码的防伪功能更趋完善。

消费者同样不能置身事外,在日常购物时,要多一份细心与警觉,养成扫码溯源的习惯,一旦察觉异样,如信息逻辑混乱、日期前后矛盾等,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反映。要知道,每一次这样的较真,都是对市场乱象的有力狙击。

在溯源码的“纠偏”之路上,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企业的一丝不苟、监管部门的铁腕治理、消费者的积极较真,将共同编织起一张严密的防护网,兜住市场公平的底线,守住消费者的安全感。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