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理卫生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联合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正式开诊。据了解,“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主要面向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该门诊属于特需门诊,每周二开诊,价格为316元。
图源视觉中国
在过去,数学不好,往往被家长、老师认为是学生个体的不努力、不认真,此类定性背后往往夹带懒或笨的指责;而科学的进步,则让我们对于学习的认知更加全面。据介绍,数学学习困难的孩子常常难以理解图形的空间关系。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几何问题上表现不佳的学生在大脑顶叶区域的活动较少,这一区域与空间处理能力密切相关。据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赵冰蕾博士介绍,在中国的小学生中,数学障碍总体患病率为8.97%。
但舆论反响却不尽相同,许多人担忧这是“割韭菜”“智商税”——看起来是高大上的科学,目的还是为了利用教育焦虑撬动家长的钱包。这不能简单指责公众反智,首先要看到,有关数学困难门诊的报道,基本上仅反映了门诊方的看法,缺乏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其次,此类门诊,十分容易给公众一种打着“医学”之名,擦教育焦虑之边的观感——而各地学习困难门诊的一号难求,则应证了这一观点。究竟治疗效果如何,还需时间验证。
比起此类门诊对于个体的影响,其对于社会的影响或许更值得关注。一个现实是,目前社会中教育焦虑依旧存在,此类门诊的出现可能使之加剧。人满为患的门诊大厅中,有多少是真的生理性学习困难,而不是社会性的学习困难?
此外,此类门诊关于学习困难的单一科学归因,反而容易掩盖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例如,超前化等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得超前学习,但在竞争压力的驱使下,面对超纲的学习内容,孩子们学得吃力,很容易滋生厌学情绪。
例如,教育评价体系仍需向多元化方向探索。天赋不一、兴趣各异的孩子,在进入学习系统后,评价坐标不应只有单一的分数。现有条件下,可以不断探索评价体系多元化改革的可能。
以数学学习困难门诊为代表的学习困难门诊,可能会固化一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往孩子成绩不好,或许会鼓励孩子去探索、发现自己所好,而学习困难门诊则提供了一种暗示:学习困难是一种毛病,来医院看看,孩子或许就可以考高分。
“数学困难门诊”当然可以通过顺应、加剧和收割社会的教育焦虑,赚得盆满钵满,但真以医者仁心为圭臬,希望推动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则应当致力于消解社会的教育焦虑。
这反过来也给相关监管部门提了个醒,加强对于此类门诊的监管和审批力度,推动行业规范的形成和行业自律的完善,防止其打着科学旗号敛财增收。(陈自强 南京师范大学)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