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下铺“挂帘子”之争有了新进展。
4月18日,爆火视频中挂帘子的年轻人回应称:并不存在挂帘子拒绝沟通的情况,是老人直接开始辱骂,不给她回应机会。视频中床帘膨起的状态是未完全挂好,实际并未占据大量空间。老人拍下视频发布到网络上,企图诉诸让“大家评评理”的道德压力,但在权利和隐私观念都迥异的年轻人那里,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道德审判并不讨巧,“让你坐是人情,不让你坐是本分”。
图片来源:梨视频微博
该事件已经发酵不短时间,引发的次生话题也横跨年轻人与老年人的观念差异、网络当中不同代际的话语权问题、火车车厢铺位使用权问题、火车车厢提质增效问题、不同代际的沟通交流等问题。这些讨论是有意义的,是社会进步的生动注脚,本身或也将推动社会进步。
但令人诧异的是,直到当事年轻人发声,我们才恍惚注意到,已经火热了几天的讨论,几乎都是基于那位老人拍摄以“讨说法”的视频,而社会讨论的火热背后,是当事人的“失声”——床帘背后的年轻人一度是失声的,视频里话说得很大声的老人,直到现在也是失声的。
当事人“失声”往往伴随着事件失真,它提醒我们,社会讨论的基础——即年轻人与老年人的下铺之争,火药味满满的观念、权益之争,到底是否存在?还是只是一个被设置的议题——一个由极端个例在舆论发酵中被上升到普遍的议题?一个在青年人占据绝对话语权的网络空间中被竖起来的“稻草人”?
看到这个新闻我也一度代入反思:如果是我的下铺,我会让别人,尤其是老年人坐吗?如果有老年人提出和我换下铺,我会愿意吗?答案是会让、会换,但建立在沟通、交流、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道德绑架式的“大家评评理”。我的答案,和微博上一项调查中绝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一致。
不管是当事年轻人的回应,还是网络上多数年轻人的发声,都印证了我的思考,年轻人与老年人在公共空间的冲突并没有那么大,有着巨大观念差异的双方,完全可以通过并且都愿意坐下来好好沟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将这些问题解决掉。只不过本次事件中的老人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个例——极端到可以成为新闻。
这也让我思考,这一事件能成为新闻,是因为其反映出火车车厢或者代际观念冲突问题,还是仅仅因为这位老人做法的奇葩,说出毫不合理的诉求却能脸不红心不跳呢?
由这位老人上升到整个老年人群体,不公平,也不科学;从“挂床帘”得出青年人权利意识盖过了道德意识,也不合理,“尊老爱幼”的传统并没有被青年人舍弃,只是蜕变为了权利意识支撑下的道德感;希望从这个极端事件中窥到太多普遍问题,也不现实。
问题也就来了,这一极端个例,究竟值不值得社会投入如此大的注意力资源?这样的一个小矛盾、小冲突,难道已经大到不可具体解决,而需要如此多“网络判官”?这次冲突,明明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但经过舆论发酵,已经高度抽象化,将“个人困扰”归因为“社会议题”,离各种宏大的议题更近,而离冲突的具体情境越来越远。
将具体问题复杂化,将个例普遍化,导致的恶果,便是“自我实现”般制造年轻人与老年人的代际对立,正如现在舆论的暗流涌动一样。(陈自强 湖南工业大学)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