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里川
(作者伍里川,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3月13日早晨,发生在廊坊三河市燕郊镇的爆燃事故令人震惊,其后发生的阻挠记者采访事件亦令人窝火。
视频显示,一位身着央视总台工作服的记者,被十多名工作人员推搡、驱赶。另一位记者在直播介绍事故现场救援情况时,也被身边的工作人员打断。记者现场连线之时出现如此情形,令人愕然。记者采访权是法赋权利,中国记协也第一时间发文表示“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怎么到了三河这里,这个权利就行不通了呢?
早在2022年,三河便发生过两起爆燃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同一地方3年内连发3起爆燃事故,当地强调的“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加快推进燃气安全技防装置安装工作”“从根本上防止燃气安全事故发生”,到底落实了没有?如果落实了,为何没能起到应有作用?这中间到底存在哪些致命隐患和症结?这些问题,全国人民都想搞清楚。同时,通过权威调查报道传播实况、分析了解实情,对地方治理也有帮助。新闻记者火速赶到现场,是为播报实情,岂能受到如此粗暴对待?
最新消息,3月14日,廊坊三河市燕郊镇爆燃事故处置指挥部就此事通报称:“一线工作人员沟通能力不强,方式方法粗暴简单,引发了记者朋友的误解和舆论的质疑,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指挥部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随后派员向相关记者朋友多次表达歉意。”
当地及时表达歉意是应有的基本态度,但考虑到阻挠记者之粗暴、性质之恶劣,公众很难认为这一“歉意”是深刻的、对事件的处置是到位的。更引人遐想的是,通报还解释称,当时“事故现场仍存天然气泄漏风险”,“指挥部本着生命至上原则,要求所有非专业救援人员及附近居民迅速撤离,坚决防止发生次生灾害。现场维护秩序工作人员按照指挥部指令,对包括媒体记者在内的非专业救援人员进行了劝离。期间,对仍坚持在现场采访的记者朋友进行了强行劝离”。这种以人身安全为由,明面上认错实际上仍极力自我辩解的逻辑值得商榷。
近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发生过针对媒体记者采访的粗暴干涉行为,甚至出现殴打记者的野蛮行径,令人愤慨。三河此事,并非孤例,也绝非偶然。出了事,个别地方不是包容记者采访、为采访提供便利,而是第一时间设法阻止采访、试图让事件降温,以免“节外生枝”,对当地带来“负面影响”。这才是一些地方嘴上“欢迎媒体监督”实则不欢迎记者采访的真相。
针对此事,中国记协追问:“一纸通稿真能代替现场报道吗?”然而,个别地方阻碍媒体行使采访权、知情权,正是为了便于以寥寥通报做出回应、为热点事件草草扫尾。这种遮遮掩掩、敷衍塞责的意识和做法,折射出扭曲的事件观、治理观。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意识和做法,某种程度上具有“流行性”“传染性”,不可不防。
鉴于此事影响很大,当地仅有自说自话式的解释是不够的。由更高层级予以关切、做出令人信服的处理,才能真正消弭恶劣影响。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