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京的音乐节有多“卷”?
2天,4万观众,上亿关注度,这是建邺区江心洲的江豚音乐节;2天,上万观众,上亿人次在线讨论,这是浦口区的老山音乐节;还有鼓楼区五马渡的亚洲青年音乐盛典、溧水区天生桥的天生川流音乐节……从江南到江北,南京的草地上了“长”满了蹦蹦跳跳、沉醉音乐的年轻人。音乐节,为何“扎堆”南京?
音乐节“扎堆”新一线城市
按照业内估算,音乐节期间,一元钱门票大约能带动七到八元的其他消费。一场能吸引上万人跨城参加的音乐节,出行、餐饮、住宿、购物等随之而来的消费拉动,其延伸的“消费链”,足以令任何一座城市动心。
然而,“井喷”的音乐节,却因为场地、排期,以及舞台租金、周边管理等诸多因素,正在逐渐远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中国首个音乐节——迷笛音乐节,近几年一直“转战”于新一线,甚至三四线城市。
据《经济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仅在2022年上半年,新一线城市居民消费增速达到17.1%,比一、二线城市2.7%的增速高出近14.4%。新一线城市居民消费,正日益成为引领消费升级新的主导力量。
作为江苏省会、长三角特大城市,今年以来,南京全市上下拼经济比贡献,出台一系列促消费的“组合拳”。在全城“大PK”的模式下,南京各区各显神通、奋勇争先,对于音乐节这个能迅速延伸“消费链”的“流量利器”,自然也不会放过。
而且,说起玩音乐节,南京不少区还真是“得天独厚”。一方面,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文脉悠长、底蕴深厚,还是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近年来的大学生音乐节、咪豆音乐节、森林音乐会、长江潮音乐节等风靡一时、留下与南京共成长的独家青春记忆,是不少年轻人心目中的“爱乐之城”,兼具“文艺范”和“时尚潮”。
另一方面,南京是“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城市格局,在发展中也没有“摊大饼”式地推进城镇化,而是采用了“蛙跳式”,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地建设城市新片区,比如河西、仙林、江北等,点位与主城之间有交通廊道和绿色生态空间,可以连接。
这也造就了如今,从南京市中心出发,三四十分钟的车程,就能来到一处郊野,都市繁华和江南田园切换成本之低,在国内大城市并不多见。而这样可以承载数万人的空旷场地、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与主城的便捷交通,正是户外音乐节要与当地文旅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
于是,南京的一些区,就开始“卷”起了音乐节。坐拥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浦口区,办起首届老山音乐节;大江风貌彰显的建邺区、栖霞区,玩起了江豚音乐节、亚洲青年音乐盛典;守着天生桥景区的溧水区,已经开发出第4个音乐节品牌天生川流音乐节......
“无论有多少烦恼,当昂起头望向舞台的时候,心里的劲头也会跟着向上。”10月28日,南京江豚音乐节举办的第一天,从安徽宣城来的苏家福和小伙伴们,在舞台附近又蹦又跳、歌唱欢呼,“嗨”了整场。“音乐和旅行是年轻人的‘解压阀’,音乐节很好地将二者合而为一。白天享受视听盛宴,晚上散场还可以和朋友们一起逛巷弄、品美食,很开心。”
遍地开花的音乐节,点燃的不止乐迷的热情,更是一座城市以音乐为引,寻求“拔节生长”的蓬勃生机。
浪漫合谋
音乐节与南京“琴瑟和鸣”
业内观点认为,盈利的音乐节占比只有10%左右。而且,“扎堆”举办的音乐节,难免会有审美疲劳的风险。
“大型音乐节往往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江豚音乐节运营方南京汇特影视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梁透露,为了筹办江豚音乐节,他们前期投入在千万元以上,仅靠门票收入很难回本,而冠名、周边、外摆等收入,又要由音乐节的规模、人气决定。
既然盈利不易,那么,南京“卷”起音乐节,又是图什么呢?
说起办音乐节,溧水区可谓“老谋深算”。2014年,南京诞生了首个户外音乐节——咪豆音乐节,由江苏音乐广播举办。2015年,溧水就把咪豆音乐节请到了当地。此后,又在天生桥景区开辟出约7万平方米的天生音乐谷,以咪豆音乐节为王牌,意欲打造一个“音乐节矩阵”。
近10年时光,转瞬即逝。溧水逐步开发出“音乐节+民宿”“音乐节+露营+交通”等一系列文旅产品,还在天生桥景区顺势打造了玫瑰花海、彩虹滑道、无动力游乐船等项目,“音乐节+”发展渐成气候。
今年,看着建邺的江豚音乐节,抢在10月最后一个周末举行,溧水也不甘人后,于同期推出了自家的第4个音乐节品牌——天生川流音乐节。首发告捷,为当地带来日均万余名的游客量。
溧水地处南京远郊,“音乐节+”不仅托起了溧水相关片区的发展,还打响了当地知名度,特别是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如今,音乐节已经成为当地的城市品牌。
每逢咪豆音乐节的档期“五一”假期,天生桥景区周边的酒店、民宿,往往早在3月底就已提前售空。而咪豆音乐节的客流,也从最初以南京主城区市民为主,发展为外地游客为主,且90%是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在2021年还曾创下5天接待94.5万客流的纪录。
咪豆音乐节也因为当地汹涌的客流,实现了长期盈利,跻身全国知名音乐节,冲破了音乐节盈利难的业界共识。咪豆音乐节和溧水区,就像来了一场浪漫合谋,实现了音乐节与城市的“琴瑟和鸣”。
当然,与溧水的“老谋深算”、久久为功不同,新近入局音乐节市场的建邺、鼓楼、栖霞等,在“音乐节IP”的打造上,则始终坚持“小而美”,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在音乐节的“流量江湖”筑牢自家“护城河”。
比如,素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南京主城老下关。今年以来,该地区启动了滨江岸线“复兴计划”,从中山码头到南京长江大桥南堡公园的近代工业遗存和民国建筑,因地制宜注入新的文化和商业内容。
为了让更多市民、游客走进老下关,老下关滨江欢乐舞台上演了一场音乐节。江边爵士音乐秀场地规模有限,就主打公益性,融入更多市集元素。结果,为期3天的活动,场场爆满,让老下关的印记更加鲜明。
而江豚音乐节,则依托南京是全国唯一在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稳定栖居的城市,活用“江豚IP”,与云锦博物馆及江豚科教中心,联名推出了周边产品,也很受欢迎。
因乐结缘,因乐而爱。音乐节与城市的互相成就,其实并不仅仅是“音乐节+文旅”的消费新场景打造。看似是短期、孤立的音乐节活动,能在某个城市成功运营,实际上都是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经济水平、消费能力等城市基础,以及开放度、包容度、友好度等城市气质,还有运营力、组织力、吸引力等综合要素,共同孕育的结果。鱼嘴公园的青春演唱、玄武湖畔的老人嗨唱,音乐已然深度融入南京城市基因,让市民生活充满了文化味、烟火味、人情味。
远离“音乐劫”
还需更专业的控盘
“一场音乐节,带火一座城”的“流量造城”传奇,让音乐节成为诸多城市眼中的香饽饽。然而,流量一直是把“双刃剑”,接得好“名利双收”;接不好,音乐节也许就会变成“音乐劫”,任何一点小问题,都会被音乐节的“大流量”放大,甚至影响城市形象。
首先,办好音乐节是有“门槛”的,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适宜办音乐节。无论是自办,还是邀请一场音乐节到当地举办,都需要在憧憬音乐节能带来的“泼天的富贵”之前,思考盘算一下,“自己能为音乐节,做什么?能为乐迷,做什么?”
2天以上的音乐节,瞬时涌入的大客流,餐饮、医疗、安保等一系列配套,是否准备妥当了?各种应急预案,有没有演练成熟?音乐节周边居民有没有主人翁意识,够不够友好?等等。毕竟,一场音乐节,绝不是找块空地,请几支乐队做个“音乐拼盘”,就能办好的。
其次,还是那句老话,“细节里藏着魔鬼”。一年一度的南京森林音乐会,档期相对固定在中秋国庆假期,地点是紫金山里的中山陵音乐台。
“山里面的夜雨,总是格外凉些。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一碗暖心的姜汤。”浙江杭州来的乐迷王先生提到这一幕时,总是对南京赞不绝口。当时正是南京夏秋交季,突然降雨并不鲜见,主办方提前备好了一次性雨衣和热腾腾的姜汤。
当天演出结束后,小提琴家吕思清说:“这可能是我永生难忘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欣赏音乐的态度、秩序都非常好,南京这个森林音乐会办得非常好,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在紫金山的那个晚上,音乐舞台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艺术家、乐迷与南京这座城市共同缔造了一座“爱乐之城”。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办好音乐节,也需要“多做一步”的“诚意”,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最后,音乐节是一条“鲇鱼”,促进城市“拔节生长”。音乐节,不止于音乐,甚至不止“引流”。作为体验性很强的文化产品,与音乐节随之而来的衣、食、住、行、游、购、娱,每一个字都是一个产业。在举办音乐节的过程中,哪个环节有了不适宜,都值得引起重视。
毕竟,只有做强产业这个城市“内功”,才能更好地接住瞬间涌入的“大流量”、大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拉动消费、促进生产的闭环。用好音乐节这条“鲇鱼”,城市“拔节生长”的声音一定更清晰、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