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位楷模就是一座精神坐标。我苏客户端联合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推出“江苏最美人物”系列专稿。奉献基层的共产党员、创新创业的时代先锋、扎根一线的能工巧匠、平凡岗位上的奋斗者……我们将持续讲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记录江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和动人事迹,呈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江苏力量、江苏作为。
提到深地大家会想到什么?是不是电影《流浪地球》中出现的那些为了庇护人类而建造的地下城。但在未来,“地下城”并不会只存在于电影中,对深地空间开发利用并不只是科幻,而是世界性的前沿科研话题。
在深部地下进行科学探索和解决工程难题正是今天我们主人公——王勃的工作内容。王勃作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战略规划部部长、中国矿业大学深地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扎根条件恶劣的深地工程一线,开展基础科研攻关,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他的故事,我们要从地下的一个神秘的实验室说起。
“火眼金睛”
打通通往深地的“寻宝路径”
在徐州卧牛山地下百米的深处,有这么一座神秘的实验室——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王勃和他的同事、助手们,就是在这里,朝着突破世界深地开发领域前沿科技难题进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地方,一探地下深度的奥秘。
走进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一眼望不到头的廊道出现在眼前,与想象中的实验室截然不同,这里没有一间间方方正正的办公室,只有长长的廊道和廊道两侧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硐室。通过前期的合理规划与改造,卧牛山人防洞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为了科学实验平台。云龙湖实验室主要研究深地空间探测与开发及工程技术等难题,对于突破世界深地开发领域的前沿科技难题,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资源空间制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云龙湖实验室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的4个综合科研平台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而在这里,王勃负责的则是围绕深地装备中的探测装备,开展相关的研究。在深地工程开挖、利用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突水、岩爆、冲击地压等很多灾害,这些灾害就如同人生病一样,也需要医生和诊断装备。王勃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深地空间震电磁光智能检测系统,通过传感器获取信号,就相当于给它做了一个X光或者CT检查,这样就可以对症下药,采用整治措施保障深地工程的安全。由于有震、电、磁、光四个模块,这台设备的探测精度可以小到毫米级,探测广度可以延伸到千米级,破解了多年来进口设备“卡脖子”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深地探测水平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一梯队。
2020年国庆节假日期间,外地一家矿业公司底板渗水,收到消息后,王勃带领研究生连夜赶到现场,下深井开展实地勘查,经过详细论证,最终提出了超高水压过陷落柱的安全回采的科学防治方案,该方案得到了世界五百强企业主管领导及8位知名水害防治专家的一致认可,并最终促成了重大科研项目,目前该工作面已经安全回采,治理效果非常显著,产生了直接效应3亿元。
“跨山入地”
从大山深处走出的深地博士
从徐州出发,驱车580公里,历时6个半小时,抵达皖西南大别山深处的小乡村——安徽安庆市太湖县百里镇柳青村,这里就是王勃的家乡。虽然四面都是高山,地理条件比较闭塞,仅有一条蜿蜒山路供出行,但并没影响这里的人走出小镇。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包括王勃在内,一共已经出了8位博士。“我们村里大家学习的氛围都非常好,学生也都吃苦,大家之间在生活、学习上都是相互帮忙。家长也非常重视教育。”王勃经常戏称自己是“小镇做题家”。王勃的邻居就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博士,王勃一直把他当作自己奋斗榜样,励志读书走出山村。这位榜样为王勃打开了一扇科学启迪之门,在进入本科之后他就立志攻读博士,后来的王勃成功考入中国矿业大学,终于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家乡第二个博士。
学生时期的王勃,经常跟着自己的导师跑遍祖国大地,前往一个又一个深地工程现场,解决一项又一项的深地工程灾害防控难题,因此积攒了丰富的工程经验,科研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有一次,王勃跟随导师来到湖北的深部地下一个铁矿现场进行突水灾害防治。到达现场时已是傍晚时分,由于情况紧急,去了就直接下井,巷道里面全是水,水快淹没到脖子了,为了解决问题,王勃在水里泡了一整夜,第二天上午才上井,上井后马上就开始处理数据拿解决方案,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做科研是服务于工程,要落到实处,敢啃硬骨头。”在毕业后,王勃继续扎根深地一线,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解决深地工程探测开发“卡脖子”难题,先后主持了国家级纵向、国防、国有大型企业重大科研项目。
“良师益友”
尽心育人乐耕耘
今年国庆长假,当其他人在休闲“游玩购”的时候,王勃带领他的学生还坚持在实验的工作一线。十年工作如一日,王博对待科研工作,还是一如既往地“有朝气”。对待科研“有朝气”的王勃,在生活、学习、运动等方面,同样是把“有朝气”贯彻到底。同样他的“有朝气”也深深影响了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们。
与王勃同在实验室的同事方金伟接到了一个重要的科研项目,需要高性能工作站和超高精度的采集系统。然而,方金伟因为刚入职不久科研经费的限制,难以购买这些必要的设备。王勃在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用自己的经费支援同事买下了项目进行所必需的工作站和采集系统,最终顺利地完成了科研项目。在王勃眼里,科研从来不分你的我的,是有组织的,是需要团队共同努力的。
王勃作为80后的博导,对待科研是严谨的态度,对待学生则是谆谆的教诲,面对学生的任何问题都是尽心尽力地答疑解惑。有一次在工程现场,当时设备出现了问题,王勃的研究生曾林峰产生了一个改进设备的想法。在回到学校后他第一时间就与王勃交流了这个想法。王勃不仅一直鼓励曾林峰,还毫无保留地给出了多项建议,之后更是手把手教他如何编写专利保护自己的创新。最终,在王勃的耐心教导下,曾林峰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专利并获得了授权。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王勃不仅是自己学术生涯的导师,更是自己的精神导师。
知难而进、勇挑大梁,王勃甘做“冷板凳”,长期扎根条件恶劣的深地工程一线,用时间换研究成果的含金量,面向深地未来产业发展研制了深地空间探测国产化装备,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深地领域高学历人才。近日,王勃被授予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苏客户端编辑/吴莹莹 素材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