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万里的“亲情滴灌”——江苏援伊新答卷

2023年08月06日 07:05:35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江苏,长江岸边的“鱼米之乡”;伊犁,天山脚下的“瓜果之乡”。两地相距万里,在中央对口援疆战略牵引下,风雨同舟,并肩走过了26年。经过26年江苏省全力以赴的鼎力援助,伊犁经济社会稳步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崛起,内生发展动力日趋增强,民生保障能力明显改善,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完成对口援疆工作,是党中央交给江苏的一份全新“考卷”。时光荏苒,时隔10年,时间再次来到新的历史交汇点,也到了再次递交援疆“答卷”的全新时刻。

  10年来,江苏不折不扣完成“规定动作”,创新开展“自选动作”,高质量完成了对伊犁的对口支援工作,从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开花”、一批批产业蓬勃发展、一次次文化交流融合、一张张百姓笑脸中,我们找到了这份援疆答卷。

这是投入运营后的昭苏天马机场。

  昭苏天马机场项目总投资68596万元,为泰州援疆工作组重点协调项目,占地2561亩,可满足旅客吞吐量2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00吨、飞机起降2600架次的使用需求。每年援疆资金给予定额航线补贴,方便了旅客来昭苏旅游兴业,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架起一条空中通道。资料图

  产业援疆,厚植发展优势

  “苏大强”强在产业发展,江苏万里援疆,也把现代产业体系“复制”到了伊犁,为伊犁的可持续发展积极“造血”。

  2013年12月,张华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从江苏南通来到伊宁县,一干就是10年,也见证了新时代10年援疆工作给伊犁带来的变化。这位援疆10年的江苏干部,对伊宁县的纺织产业发展了然于胸,言辞之间难掩自豪。“南通是国内最大的家纺产业集散地,新疆具有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电力等比较优势,国家也出台多项支持纺织产业发展的政策。我们认为,可以将南通纺织产业移植到伊宁县来,在这里创办纺织产业园区。”张华说。

  如今置身于北疆人口第一大县伊宁县,人们会惊讶于眼前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景象:20平方公里园区内,一座座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5000多人在这里实现就业,工厂车间里纺纱机器轰鸣,各族职工脸上洋溢着奋斗的激情与干劲。20岁的青年塔西买买提在南通师傅张万友的带领下,已能熟练掌握梳棉等工艺。他说:“南通来的师傅教得又快又好,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拿工资真好。”

  如今,这座纺织产业园已经成为“两霍两伊”一体化、支撑霍尔果斯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后,预期形成160万锭纺纱、7000台织机规模,吸纳1万余人就业,将极大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近年来,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聚焦“伊犁所需”、发挥“江苏所能”,围绕伊犁州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以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为基础,突出园区和市场两个载体建设,强化合作共赢,不断加大产业援疆力度。注重学习江苏在园区建设方面的理念和经验,科学制定相关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等,促成江苏16家开发园区与受援地产业园结对共建。千方百计招引项目,近3年来,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和各工作组累计推动招商签约落地项目225个,到位资金172亿元,为伊犁招商引资工作连续3年排名全疆第一作出了积极贡献。

  富民兴疆,增进民生福祉

  去年年底,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畜牧业迎来重大利好。在江苏援伊·盐城援疆工作组的争取下,投资亿元的创锦龙腾饲料储备加工项目正式投入运转,先期建成的5个万吨级巨大储料罐可以满足察布查尔县数万头牛越冬饲料的储备需求。当年洽谈、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该项目在跑出“盐城加速度”的同时,也惠及了当地群众。

  一边高于市场价敞开收购玉米,让种粮大户在家门口就能“躺赚”,一边提供就业岗位,助力农牧民转型成为产业工人,直接和间接解决千余人就业。

  以产业推动转型,以技术带动增收,这是盐城工作组为受援地探索致富新路子的一个缩影。推动苏伊两地高标准农田共建、拨出援疆项目资金引进稻麦种植新技术、打造创业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联合省渔业部门支持当地发展水产养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系列产业技术合作实现了新突破,更多的农牧民由此走上了致富路。

  在助力察布查尔县如期实现小康目标后,盐城援疆人继续发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察布查尔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和更大动力。2021年2月,盐城工作组连同南通工作组、连云港工作组一起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心。近年来,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坚守资金投向基层和民生领域“两个80%”底线,聚焦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把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基层教育卫生医疗条件改善等群众直接受益、广泛受益的项目作为重点,多办受援地急需、各族群众急盼的实事好事,努力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江苏人民的深情厚谊。据统计,新时代10年,江苏共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类援疆项目629个,投入援疆资金80.6亿元。

  文化润疆,广泛凝聚人心

  水波荡漾,惠风和畅,在巩留县蝶湖公园内,一座形似红石榴的小木屋镶嵌其中。作为张家港工作组援疆文化工程之一,全国首家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石榴籽书屋”于2020年在蝶湖广场试点建设。以此为样板,目前巩留县已建成102座“石榴籽书屋”,其中90座可以实现图书“统一采编、统一检索、统一流转、通借通还”,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文化加油站。该项目被评为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书屋运行3年来,每月人流量约3000人次。馆内还配有听书机、自助查询系统等电子设备,满足不同读者‘视听阅’等需求。”据巩留县图书馆馆长王丹丹介绍,“石榴籽书屋”还持续开展汉服、游园、朗诵、文艺表演等文体旅游活动,让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浓。

  王丹丹说,接下来巩留县将开展更多文化活动,使“石榴籽书屋”不仅成为全县文化建设的名片,更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让书屋成为促进乡风文明的“加油站”、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最是文化润人心。近年来,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持续深化各种形式的交往交流交融,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坚定不移打造民族团结工程。高水平援建伊犁州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载体提升工程,支持文化馆、图书馆、融媒体中心等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支持编演《解忧公主》《伊犁将军》《林公渠》等反映民族团结的歌舞剧和援疆题材小说、电影作品创作。其中,大型舞台剧《解忧公主》获2022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和自治区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新时代优秀剧目,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山川一脉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时间见证奋斗者的足迹,26年来,一批批江苏援疆人才将汗水洒在了这片热土。为了留下“带不走的队伍”,他们言传身教、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分享多年积攒的宝贵经验;为了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他们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奔波在基层一线;为了协调落实重大项目,他们牵线搭桥、上下沟通,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经过26年“亲情滴灌”,如今“江苏是伊犁人沿海的家,伊犁是江苏人边疆的家”已在苏伊两地形成高度共识。

  如今,第十一批江苏援疆干部人才接过援伊“接力棒”,他们纷纷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按照援受双方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智力援疆、民生援疆、产业援疆、文化润疆等重点领域,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不断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奉献当本分看,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当好“伊犁人”、办好“伊犁事”、结好“伊犁缘”,与伊犁各族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并肩奋斗,共铸跨越万里的“苏韵伊情”,共绘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 李涛)

  来源:伊犁零距离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