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敦煌从业六十载:千年莫高是值得奉献的地方

2023年07月11日 07:03:42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10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研究院举行。作为樊锦诗从业60年来的重要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来自海内外30多位敦煌学专家分享了与樊锦诗交流、交往的故事。

  “我们培养一个人不容易,你们在那么多的地方,找不出来一个人,非要从我们莫高窟的山沟里头挖一个人走。”“你别看她很柔弱,她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您别再生我的气,我再也不敢了。”……

  在敦煌莫高窟,85岁的樊锦诗已工作整整60年。60年来,她全身心投入敦煌文物保护事业,认真、严谨、坦率的性格在圈内有目共睹。

  听着诸多敦煌学专家回忆着与自己的“严苛往事”,满头白发的樊锦诗像孩子一般笑着,又一边记录下他们关于文物工作的建议。

  2023年7月10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研究院举行。图为樊锦诗展示嘉宾赠送的作品。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

  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文物保护首席专家内维尔·阿根纽是樊锦诗的挚友,因莫高窟文物保护工作,他们的友谊延续了35年。内维尔·阿根纽通过视频回忆着双方保护机构合作展开的遗址保护工作、举办的壁画保护培训班、名声大噪的海外敦煌艺术展等等。

  “她对莫高窟怀有热情,保护莫高窟是她的终身事业。她属虎,保护莫高窟时的她就像老虎一样勇猛。”内维尔·阿根纽说,在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所有国际合作中,他们和敦煌研究院的合作卓有成效、成果丰硕。

  60年来,樊锦诗不仅在敦煌石窟考古和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而且率领莫高窟人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有效管理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促进敦煌石窟保护从抢救性阶段迈向科学保护新阶段,敦煌学研究从奋起直追国外到如今的硕果累累。

  这期间,她也曾彷徨过,后悔过,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坚守在漫天黄沙的敦煌。

  “樊院长60年如一日扎根大漠,把最宝贵年华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这样一处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曾经的莫高窟人、今天的故宫人,回到敦煌的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感念道,“在敦煌工作的28年里,从前辈身上所汲取的精神力量,不管我们走到哪个地方,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只要想到莫高窟的前辈,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退休之后,樊锦诗总是说,她的吃穿用度要做减法,都要降到极简的程度,要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回报社会。当日,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樊锦诗基金”设立,这是樊锦诗今年继向母校捐出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设立北京大学教育基金后,再次倾囊捐资1000万元,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

  2023年7月10日,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樊锦诗基金”设立。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

  代代传承的莫高精神让敦煌莫高窟走向世界。樊锦诗的自谦、智慧、学识,以及她对敦煌的奉献精神,让美国人倪密·盖茨为之动容,成立美国敦煌基金会,并连任13年主席,在海外为敦煌文化保护“奔走呼告”。

  “我非常喜欢樊锦诗!她是当之无愧的‘敦煌女儿’!”倪密·盖茨发来视频如是说。

  樊锦诗的故事太多了,说到动情处,有专家建议,《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的撰写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再出一本,将这些都记录下来。

  “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樊锦诗先生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她一直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努力创造条件使青年能够深造和提高,可以发挥能力和特长,取得事业的成功。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抱理想来到了大漠中的敦煌。作为晚辈,我和很多同事在先生的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在我们的身后,又有一批一批的青年学子来到了敦煌。”

  2023年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仪式在甘肃敦煌举行。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

  对于大家的评价和赞誉,樊锦诗连连表示感谢,她说,“我个人很平常,也很渺小,是敦煌塑造了我、成就了我,没有敦煌也没有我的今天。”

  “敦煌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服务敦煌是我终生的夙愿,千年莫高是值得奉献的地方。一生能以自己的所学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这是我的幸运。”樊锦诗说,敦煌还有许多事等待我们去做,关键是以后工作还要做得更好,不存在最好。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