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条子泥湿地,天空蔚蓝,云淡风轻。一望无际的滩涂上,成千上万的鸟儿正在嬉戏觅食、悠闲散步,与观鸟台上的人类互不打扰、相互欣赏,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6月12日,第二批“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条子泥湿地,开启一段湿地秘境之旅。
条子泥湿地位于东台沿海,历史上长期受到黄河和长江的影响,形成独特的粉沙质潮间带湿地和辐射沙脊群,肥沃的滩涂孕育了大量的底栖生物,鱼、虾、蟹、贝在此繁衍和栖息,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每年有数百万迁徙候鸟在此停歇、换羽和越冬,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在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稀缺的长三角地区,要留下近130万亩的土地作为生态保护区,着实显得有些“奢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盐城也面临着两难选择?划出一部分滩涂发展沿海养殖业?还是为生态全部“留白”?最终,盐城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做出了“算长远账”的理性选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盐城创设“政府+联盟+协会+志愿者”协同保护机制,先后组建条子泥湿地研究院、东台复旦湿地保护联合创新中心、北林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东台基地,设立勺嘴鹬保护联盟秘书处,并与红树林基金会、朱雀会等NGO合作,常态化开展鸟类、底栖、大气、水体、碳汇等专题研究,国内知名高校驻点科研人员近20人,采集和研究样本超过20万个;组建条子泥爱鸟协会,招募人才开展专题培训,引导公众参与,三年来,参培人员超过3万人次,观鸟人员超过50万人次;加强交流合作、参与对话,举办各类论坛、圆桌会议30多场;强化智能管理,打造独具特色的4A信息系统,实行“人防+技防”网格化管理。
为了帮助鸟类寻找一块躲避涨潮的栖息地,东台市从就近的一线海堤内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保护修复了包括4500亩黑嘴鸥繁殖地在内的1万亩潮位栖息地,启动国内第一个在海岸带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川水湾1.9万亩海岸带湿地修复。
如今,条子泥湿地记录到鸟类增加至41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二级71种,包括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4种、濒危物种9种、易危物种16种。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极危物种勺嘴鹬,极具“伞护”意义,全球种群仅600只左右,在条子泥区域最多时可以观测到200多只,高冠全球,充分验证条子泥是生态保护水平最高的湿地。
不仅是条子泥湿地,放眼盐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坚定自觉:盐城珍禽保护区,分布各类动物2567种,每年,有近400-600只丹顶鹤在这里越冬,近百万只鸟类在保护区栖息;当地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野鹿荡,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和最完整的麋鹿基因库,这里还成为了长三角唯一的暗夜星空保护地……
盐城选择了一条将湿地生态保护融入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用最大力度保护好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盐城也是首个将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写入党代会报告的设区市,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周杨杨 李志阳 编辑/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