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在浩瀚的宇宙中与苏州相关的小行星已达27颗。记者从6月26日召开的江苏省天文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获悉,苏州青少年天文观测站将迁建新的天文观测站,预计将于后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2022年7月5日凌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表最新公告,经小天体命名工作组批准,国际永久编号为546846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孙霈源星”。该小行星由我国星明天文台在2011年1月9日发现,直径约1.5千米,公转周期4.27年,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轨道半长轴2.63天文单位(约4亿千米),是一颗典型的主带小行星。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孙霈源从初中开始就对天文感兴趣,“以我的名字命名小行星,是对我多年寻天工作的认可!”孙霈源曾发现多了新星、超新星、小行星和彗星,目前从事天文科普工作,被评为2022年度江苏省天文学会科普工作先进个人。
苏州在对口帮扶贵州铜仁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中,将国际编号为 “215021” 号小行星命名为“梵净山星”,并帮助成立了铜仁市梵净山星科普研学协会,有力助推了铜仁旅游产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苏州市科协也荣获江苏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截至目前,与苏州相关的小行星已达27颗。其中,以人名命名17颗,以地名命名6颗,以学校命名4颗。
作为全国首个地级市专业天文科普单位,苏州市青少年天文观测站会同苏州市天文学会融合现代科普理念,打造了天文科普的苏州样本,建立遍布城乡的天文科普立体活动网,涌现出一批无私奉献的天文科普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爱科学、热爱星空的创新人才。“与20多所学校和单位共建了科普推广点,这些推广点遍布苏州四市六区,成为推进科普工作的神经网络,为苏州天文的增值赋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苏州市天文学会理事长曹岩介绍,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出了以天文研学促进文旅融合,助力苏州全域旅游建设。目前,已经挂牌成立了相城区“村上·长漾里”乡村天文研学基地,下一步还将在中国冯梦龙村、北太湖旅游度假区等建设更多的乡村天文科普研学基地。
记者还了解到,正在建设中的天文观测站位于在苏州市相城区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南部樱花主题公园内,占地1200平方米。新站将新增一批新的天文专业设备设施,包括600mm口径光学望远镜、天象厅、近500平方米的天文展厅等。新站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我市科普场馆体系,大幅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将成为我市天文科普观测的重要载体、中日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助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江苏省天文学会是我省重要的科技社团,是国家社会组织评估等级4A级学会。围绕天文学科学术前沿及国家重大科技进展、科学装置需求,江苏省天文学会积极组织分支机构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开展青年论坛、研讨会、专题沙龙、学术报告、天空论坛和学术年会等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女工委学术活动”特色学术活动影响力的提升,促进天文学科学术繁荣。同时,江苏省天文学会组建了4支各层次的队伍,年均开展科普报告100多场、各类科普活动60多项,线下服务青少年约3万人。
会上颁发了江苏省天文学会2023年度第四届“江苏省天文学会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天文学会2022年度“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奖项和新一届分支机构聘书。苏州市青少年天文观测站获得2022年度江苏省天文学会科普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