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 通讯员/孟浩宇 彭澎 侯雨萌)五一劳动节前夕,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接诊了一位非常棘手的极高危心血管病患者。
今年82岁的老陆,在入院前三天出现一次晕厥倒地,数秒后自行苏醒,醒后出现胸痛伴头晕乏力,遂至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就诊。初次查心电图显示多导联ST段压低(心肌缺血表现),动态监测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T)有明显升高,从最初的32ng/L升至1120ng/L!经胸痛中心急会诊后考虑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立即收入心血管内科三病区,拟行介入治疗。
晕厥病因竟在心上,多种因素令救治困难重重
在院内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发现老陆的心电监护会出现短暂的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这可能是引起其晕厥的元凶!上述病情立即向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心三病区主任王连生教授汇报,王连生教授床边查看患者后建议立即行冠脉介入的同时植入临时起搏器以策保驾。然而,老陆因基础患有缺血性脑病导致精神情绪很不稳定,植入临时起搏的过程中患者极不配合,若贸然将临时起搏导线植入体内可能有打折甚至心脏穿孔的风险!一时间救治工作变得困难重重,而病情却容不得耽搁,复查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较前又有所升高,肌钙蛋白T达到了1258ng/L!
王连生教授再次反复认真分析了老陆的病情,并连夜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患者的精神状态难以长时间配合完成心脏介入手术,而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间歇性短暂发作且可自行恢复,卧床状态下出现晕厥摔伤的风险不大。建议在家属的陪同和安抚下,先快速完成冠脉介入手术解决急性心肌缺血问题,希望解除急性心肌缺血能帮助恢复心律;倘若缺血解决后心律仍难以恢复,而患者又难以配合传统起搏技术,可能是新型无导线起搏器的适应征。
“抓住”血管里的“罪犯”,让心脏恢复活力
相关治疗方案和风险预案详尽告知家属并征得同意后,老陆在家属的安抚和陪同下回到了心脏介入手术台上。王连生教授团队为老陆进行冠脉介入手术,5分钟完成穿刺和冠脉造影,结果示严重三支病变:左前降支和大回旋支有四处病变狭窄程度超过90%,细小的右冠也闭塞了。患者82岁高龄合并心肺肾脑多脏器的功能减退,冠脉搭桥手术已然是远水难救近火。王连生教授仔细结合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判断本次发作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导致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是左冠,遂在短短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将老陆左冠的四处高度狭窄病变逐一解除。老陆的心肌缺血问题首先得到了缓解,也算是闯过了第一道关。
术前
术后
术后心血管内科三病区的医护人员并未放松警惕,每班人员都密切关注着老陆心电监护的变化,发现老陆在睡着后的心律不很稳定,间歇性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最长间歇期达4秒以上!心律迟迟不恢复,不仅远远达不到康复出院的标准,在五一期间也存在安全隐患。王连生教授结合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当机立断,马上启动B计划:请科里电生理专家会诊,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心脏服下小“药丸”,无线起搏器保患者安全
王连生教授与侯小锋教授会诊讨论后,一致认为患者的精神状态不稳定,因术后不能完全配合制动要求并不适合传统的起搏技术,同时患者现有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也带来埋藏式起搏囊袋出血的风险。而无导线起搏器(Micra)由于体积小,重量轻,近似一颗“小药丸”,而且无需植入导线,不存在损伤出血等并发症风险,很好地规避了上述两大难题。事不宜迟,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在王连生教授和导管室何英护士长的协调下,侯小锋教授团队赶在五一节前将无导线起搏器(Micra)快速、安全、顺利地植入到患者的心脏内,术后心电监护和心电图提示患者心律恢复稳定,未再出现长间歇期。
及时快速的冠脉介入配合“因地制宜”的无导线起搏,双管齐下,微创介入手术获得成功,终于将老陆岌岌可危的心脏成功挽救了回来,其慢性肾功能不全也没恶化,至此,老陆的心脏终于恢复了往日“平静”,生命得以挽救,家属向医护人员报以感激和高度称赞!王连生教授表示,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律失常是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比如出现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常常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往往越早接受治疗预后效果越好。广大市民如遇突发不明原因的胸痛、呼吸急促、晕厥等,需到就近医院的胸痛中心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