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说得更具体明白点,就是围绕着“团结奋斗”这四个字,通过李全兴团结村委会一班人,勇立潮头,劈波斩浪,带领全村乡亲不断奋斗在乡村振兴和发家致富的道路上,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取得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绩,结出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
文/张永祎
章剑华、孟昱联手创作的报告文学《振兴路上》,文字流畅,一气呵成,书拿到手以后,几乎一气读完。但凡精粹的文字,表面上好像是一滴水,背后往往都是一碗水、一缸水,甚至是一河水、一江水。点滴之间,就是大江大河!可以想见,为了这27万字,作者事先做了大量的、细致的、繁复的调研工作,掌握材料非常详实,积累资料也非常丰富,蕴深植厚,烂熟于心,方能写得心应手、淋漓尽致,文字带风、语句带情,带着心血,带着灵魂,娓娓道来,脱颖而出,让我们看到了山泉村从一度沉沦之后,又如何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逆袭神话。
作者紧扣时代步伐,抓住时代节点,反映时代精神,高扬时代旋律。《振兴路上》的选材是对的,眼光是准的,站位是高的,立意是深的。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也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需要针对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振兴路上》这部报告文学,正是在这种热火朝天的时代背景下,透过山泉村涅槃重生的个案剖析,给共同奔赴在振兴路上的许多村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和有益的尝试。应该说,这部报告文学的写作和出版,不仅恰逢其时,也正当其时,非常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和借鉴意义。
报告文学必须着重对现实的洞察和纪实的描摹,要灵活运用文学的各种手法写出事件真实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人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部作品确实极具叙事曲线的阅读美感,循循善诱,环环相扣,光风霁月相间,高潮迭起相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雪浪奔涌,层层叠进,读后不仅有陶醉其中的沉浸感,还有心潮澎湃的激荡感。
作品主要写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再现山泉村如何渐行搁浅的,后一部分是表现山泉村如何再度扬帆的。置身其中,目不暇接,有琳琅满目的事件,有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纷至沓来的纠葛,但就基本的底层逻辑而言,无非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个时间跨度的现实叙事。作者从多个维度分析了问题的成因,但因素千万条,关键只一条,还是人的问题。“为政之要,重在用人;事业发展,关键在人”。镇党委对此高度重视,他们三顾茅庐,千呼万唤,这才把李全兴这样的能人请出山来,走到了改变家乡面貌的最前沿。
对于李全心这个人物的塑造,作者也分两段进行:一是写他如何把一个挂靠的乡镇企业变成了万事兴集团的上市公司;二是如何把落后的山泉村改变为先进的文明村。我们看到,李全兴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中干出一番事业来,就是因为在惊涛骇浪中越挫越勇,在经风历雨中砥砺前行,不断淬炼成敢思敢想、敢闯敢干,敢打敢拼,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抢抓机遇的性格秉性。他在企业当董事长是这样,在山泉村当村支书和村主任也是这样。只不过面对积重难返的沉疴固疾,他更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刚入职山泉村时,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三个一”的目标:建设一个美丽的山泉新村,打造一个全心为民的村委班子,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山泉之路。但要把美好蓝图变为真切现实,更需精准细腻的施工图,他在具体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特别关注细节,关注细节的含量,关注细节的分量,关注细节的力量,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张照片、一条拖把、一声啼哭、一次对话,他都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显神采。
当他发现老百姓第一次不骂他们村干部是“畜生”,而把他们当人看待时,他马上召开村干部会议,抒发了自己发自肺腑的喜悦之情。对于一个区区称呼的细微变化,竟然如此大动干戈,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但我们知道,“春江水暖鸭先知”,细微之处见精神,正是因为他敏锐地发现了干群关系正在发生的悄悄变化,已经开始从水火不容走向鱼水相亲,他就不得不主动抢抓这个有利时机,大张旗鼓,慷慨激昂,满怀豪情,掷地有声,勉励大家继续努力,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于是,修路架灯、村务公开、整肃队伍、走访座谈、整治污水处理厂、推销服务清单、改革分房办法等一系列举措陆续出台,“一桩桩小事,一点点变化,一丝丝拉近”,涓涓细流汇成河,滔滔江水向东流,终于凝结成人心思变锐不可挡的磅礴之势。
由此可见,这部作品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说得更具体明白点,就是围绕着“团结奋斗”这四个字,通过李全兴团结村委会一班人,勇立潮头,劈波斩浪,带领全村乡亲不断奋斗在乡村振兴和发家致富的道路上,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取得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绩,结出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
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双重属性。新闻性就是如实写来,文学性就是循美而去。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关系,确实有个分寸感和适度性的问题。要让新闻性中有文学性的美感,让文学性中要有新闻性的实感,熟悉生活首当其冲,但提炼生活也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提炼生活才是新闻性和文学性最好的切入点和无缝的焊接点。应该说作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有案可查、有章可循,也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通篇生气灌注、血脉融通,但白璧微瑕,也偶有所见。比如,当年社办企业招工,基本条件是初中毕业,李全兴连初二都没读完,哪来初中毕业证书?这时父亲便找到李全兴曾就读过的初中老校长,请他帮忙给补办了一个,李全兴这才得以顺利进厂。这是历史事实不假,但历史事实也未必一定要全写,毕竟造假和走后门这种行为,与积极倡导的良好社会风气有点格格不入。另外,李全兴在七房桥村调研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新官不理旧事,过去的让它过去,我之所以回到村里,不是为了处理昨天的遗留问题,而是为了打造山泉村的明天、为新农村建设而来的”。乍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错,“新官不理旧事”这样的“口头禅”,我们也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殊不知,这恰恰就是亟待矫正的偏差观念。
从特定的角度讲,新官上任就必须从理旧事开始,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前后历史不可分割,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昨天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更不可能迎来明天的美好。所以敢不敢面对遗留下来的难题,正是检验一个带头人是否有担当、有气魄、有作为、有能力的重要标尺,李全兴的精神特质就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敢于动真碰硬,“新官不理旧事”与他一以贯之的风格完全不搭,也确实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个小小的写作疏漏,也很容易给人物带来擦伤。这不,我们很快就听到了他不一样的观点,他在调研总结会上说:“我们前期的调研只是基础性的工作,要解决山泉村的遗留问题,还必须要有实质性的动作”。随之而出的许多实招,都是从遗留问题中找到了突破口,这才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住房、养老、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进而逐步解决经济落后、村容村貌、民心涣散、干群对立等现实问题。
作者与李全兴(右)合影
乡村蝶变出精彩,振兴路上写华章。山泉村的华丽转身是成功的,李全兴这个人形象塑造是成功的,《振兴路上》的创作也是成功的。真情相拥,真诚发掘,真挚表达,真实地再现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不懈追求,也生动地描绘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火如荼的沸腾场面和美丽景象,确实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