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欲罢不能的《振兴路上》

2023年04月10日 09:32:09 | 来源:知道传播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像小说一样精彩!这是我阅读《振兴路上》过程中,脑海里不时跳出并愈发强烈的印象。这是李全兴个人魄力和魅力所致,是山泉村逆袭和振兴所致,更是作者激情和妙笔所致。

  文/王海波

  下单,到货,拆封,开读,一口气读完。什么是好的报告文学?《振兴路上》就是。

  关于报告文学,有很多论述,从字面上看,报告文学由报告和文学两个部分组成。一部报告文学,报告是前提,对于报告来说,它的选题就非常重要,章剑华认为:“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报告文学的创作来说,题材很重要。”他甚至认为:“找到好的题材,相当于作品成功了一半。”这无疑是经验之谈。这部《振兴路上》和章剑华之前的报告文学作品,如《故宫三部曲》《大江之上》和《世纪江村》一样,瞄准的都是重大题材。

  重大题材要在重大,容易引起关注和得到支持,难也在重大,容易撞车,难以走心。为什么难以走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学性不够。如果说报告是前提,文学性就是关键,这样看来,与其说报告文学这个词组是一个并列结构,不如说是一个偏正结构。相较于选题,某种意义上,文学性更加重要,因为再重大的题材,如果文学性不够,可读性不强,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传播,作品所承载的价值和意义就落不了地,扎不了根,也就无法引起广泛的共鸣,那就不能说是一部好的报告文学。

  《振兴路上》为什么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这与作者对文学性的强调和重视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三顾茅庐”,还是“怒怼下马威”的斗智斗勇,亦或“站在人生分叉口”的去留两难,等等,作者都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让读者在沉浸式的阅读中,润物无声地体验到主人公李全兴的“高大上”。这样的叙事技巧贯穿通篇,几乎无处不在,在“与先进比肩”这一章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先进比肩,这是主人公的愿望,也是上级领导的期望,更是全体村民的盼望。尤其是对于主人公李全兴来说,山泉村能不能追上华西村?山泉村的村民在华西村的村民面前能不能挺直腰板昂起头?他李全兴本人能不能得到吴仁宝的认可?某种意义上,这是检验山泉村在他的带领下到底干得怎么样的最重要的试金石。从创作角度来说,增加华西村和吴仁宝的视角,对于展示山泉村,塑造李全兴,提升可读性,无疑是非常有挑战性、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创作课题。

  为什么说非常有挑战性?因为当时的华西村,正如书中李全兴自己所说的那样,是“明星村、模范村、先进村”,吴仁宝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人物,写华西村,写吴仁宝,写得不好,很可能让山泉村相形见绌,也会弱化李全兴;为什么又说非常有吸引力呢?所谓惟英雄重英雄,如果吴仁宝能点赞李全兴,山泉村能比肩华西村,则李全兴这个人物和典型就立起来了。就像华西村和吴仁宝吸引和引领着李全兴一样,李全兴和吴仁宝的交流、互动和彼此激赏,一定也吸引着作者的敏锐目光,调动着作者的创作激情,同时也考验着作者的叙事技巧。

  由此出发,我们再来看“与先进比肩”这一章,就能比较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用心用情。作者从众多的素材中,别具慧眼,提炼出了山泉村与华西村的三次交流。

  三次交流的源起各不一样。第一次交流是李全兴“一位老友”的私人邀请,是民间交流;第二次是老书记吴仁宝通过其子吴协恩发出的主动邀请,是正式交流;第三次是观摩影片,是两个友邻之间互相走动的日常邀请。

  三次交流中李全兴高度重视的态度一以贯之。第一次交流,李全兴因为临时出差没能去成,但他“请村干部打听前往华西村的人员名单”,并专程到其中的代表、山泉村的老书记李进才家叮嘱、交心。第二次交流,李全兴精心组织,亲自带队,对方邀请的是村委,李全兴安排了村委班子、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方本来只是与村委班子坐坐,李全兴提出请老书记吴仁宝授课,对方本来要派车来接,李全兴坚持到了华西村地界再上车。第三次交流,李全兴因为既定出差又没能去,除了一如既往动员组织外,他特别要求参加人员统一穿上村委发放的白衬衫和黑裤子。

  三次交流的效果是不断强化的。第一次交流,村民代表带回老书记吴仁宝的评价,“李全兴这个人很不错,你们一定要多支持他的工作”,可谓是“耳听为虚”。第二次交流,老书记吴仁宝亲自授课,亲身作陪,亲赠礼品,亲口称赞,“现在山泉村已经大变样了,变得有组织、有纪律、有素质,真的非常好!特别好!”可谓是“眼见为实”。第三次交流,作者又内置了一个递进式结构,首先是副书记江金岳电话通报,“老书记确实很看重”,进而是吴协恩电话表扬,“你们非常上心,组织得真棒”,高潮点在吴协恩转述老书记吴仁宝的评价上,“我对李全兴这位同志刮目相看,我敢断言,在李全兴的带领下,山泉村的发展不可限量,今后一定能一飞冲天。”可谓是“惺惺相惜”。

  三次交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有正面渲染,有侧面烘托,有对面衬托,大结构嵌着小结构,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既写了李全兴,也写了吴仁宝,既写了山泉村,也写了华西村,通过华西村,又映衬了山泉村,通过吴仁宝,又刻画了李全兴。如果说李全兴与吴仁宝之间是高手过招、招招精妙的话,那么作者的采访、提炼、构思和呈现,堪称举重若轻、信手拈来,读来饶有兴味、让人回味。

  像小说一样精彩!这是我阅读《振兴路上》过程中,脑海里不时跳出并愈发强烈的印象。这是李全兴个人魄力和魅力所致,是山泉村逆袭和振兴所致,更是作者激情和妙笔所致。

  何来妙笔?这无疑与作者深入的调查采访、深厚的文学素养、对报告文学高超的驾驭能力以及对传播和接受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著作等身的章剑华自不用说,“之前以创作小说为主”的孟昱,显然对于《振兴路上》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名师高徒,名副其实。

  作者与李全兴合影照

  从华西村到山泉村,从吴仁宝到李全兴,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如火如荼,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力量所在,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答卷。

  2012年有幸参与了电影《吴仁宝》的宣发,今天又有机会拜读长篇报告文学《振兴路上》,让我更加坚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包括文学、影视在内的艺术的独特作用,必将愈发彰显。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