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有着“扬子江中第一鲜”的美名。中国人食河豚的历史,最早或许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中的“䰽䰽之鱼”。“宋代大博主”苏东坡的一首《春江晓景》之后,河豚更是成为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竞相追逐的季节风物,是必须冒着风险也要拼死一试的“诱惑”味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乍暖还寒的3月,河豚会成群结队从外海北上溯长江而进入淡水,此时江浙一带的人们踏青尝鲜的仪式也徐徐拉开。自2016年,三部委对两种河豚鱼“有限开禁”后,人们可以在监管下安全实用河豚,对于河豚做法的研究也愈发的登峰造极。
以河豚为主题的沈灶河豚宴,将一条河豚鱼烧制出了n种不同的吃法。其中有龙豚四海和菜、烈艳红豚、秘制豚唇、浇汁葱烧河豚海参、河豚干炆肉、河豚刺身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品鉴河豚食客络绎不绝。
沈灶河豚宴为什么长于做河豚?
相传大约500多年前,距离黄海35公里的江苏盐城东台域内,沈氏族人从苏州迁此地定居,以出海捕鱼为生,闲暇季节,支起灶台,烧盐补贴家用,周边百姓称之为灶户,村落由姓氏得名。沈灶人专烹饪,精调味,善用盐,尤其善于烹饪河豚,一口灶一炉火,一把盐一锅汤,全凭沈灶人对对河豚的理解和对食盐的把握,沈灶河豚味道鲜美,名扬乡野。
在禁止烹饪活河豚鱼的时代,沈灶镇的沈伦德老先生常从集市上买来河豚干煮汤焖肉给家人改善伙食。他的孙子沈加华继承了“沈灶烹千滋,一盐调百味”的传统技法,创办了南京的”沈灶河豚宴“。“鸡精味精不入菜,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烹饪理念,将河豚鱼的细腻鲜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今,人们再也不必冒着风险去品尝着一口鲜味,也不必驱车数百里去寻这种珍稀江鲜。现在的正规商家销售的河豚,都是通过标准化的宰杀处理,然后才被送到门店烹饪,其新鲜度和安全性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