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评人,执行制片,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本文系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GPT-4和“文心一言”轮番抢占热搜的当口,一部讲述人工智能反噬人类的恐怖喜剧《梅根》登场了。在影片中,一个聪明绝顶的娃娃,可以和人类进行滴水不漏的对话。“她”穿着人畜无害的童装,乖巧可人,可是下一秒,她就会轻而易举地把人类“咔嚓”掉。
在《梅根》亮出满满的嘲讽意味之前,你可能会认为这又是一部被好莱坞拍滥的“夺命娃娃”电影。从《鬼娃回魂》系列,到《死寂》《安娜贝尔》等等,与拥有人类思维的玩具娃娃展开玩命搏斗,绝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梅根》之所以能杀出重围,还是源于这个娃娃并不是被魔鬼操控的玩偶,而是人类亲手制造的“魔鬼”——人工智能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危机。
《梅根》没有如《机械姬》那般深邃的探索力度,机器人的自我觉醒,在这部电影中也不是重点。影片所触达的,是人工智能开发所引发的另一种焦虑——当“她”可以不知疲倦地满足人类一切社交需求、倾诉欲望,且能以最精确的方式输出知识时,人类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正因如此,《梅根》让你很难不去联想ChatGPT可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深刻变化。
这部电影从儿童视角给出了一个兼具象征性和警示性的寓言——当“人工智能依恋”达到顶峰时,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8岁的凯蒂在去滑雪度假的路上遭遇车祸,失去了父母,她被送去和她的玩具设计师姨妈杰玛一起生活。尽管杰玛的初衷是好的,但她经常对自己的新角色感到困惑,于是决定把这种父母责任委托给她的新发明:一个拥有非凡能力的人工智能娃娃梅根。当凯迪和梅根变得形影不离时,意想不到的麻烦逼近了所有人。
在这里,梅根是一个遵从于“程序”,又兼具个体灵魂的产品,在没有“机器人三定律”的保障下,她所遵从的最高指令只是保护凯蒂,其前提可以是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伤害其他人。有趣的是,编剧还为梅根植入了关乎性别、道德方面的判断力,导致这个故事在足够疯狂的同时,也敦促着人类对自身的卑劣进行反省。《梅根》在情境构建上则走到了《黑镜》(第二季第1集)的另一个极致。《黑镜》里“复活”的人工智能丈夫,终究无法拯救女主人的丧夫之痛,而《梅根》则表明,当人工智能完美到能麻痹人类时,危险将更加巨大。
从类型上看,《梅根》应该是一部兼容好莱坞B级片和“邪典”元素的电影,但导演最终还是把它引向了恐怖喜剧的范畴。影片的动作和血腥场面异常克制,但“梅根”这个奇妙的创造,还是令人印象深刻。她的表情从一开始就让人毛骨悚然,随着情节的推进,她的脸看起来愈发阴沉,逐渐放大了令人窒息的威胁性。僵硬的面部肌肉、机械而又咄咄逼人的台词、极不自然的肢体动作,让这个“怪物”活了起来,一种瘆人的喜感溢出银幕。
影片的聪明之处还在于对当下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父母、孩子和科技之间日益令人担忧的关系。你无法关掉那个噩梦中的活娃娃,似乎是对那些放任孩子被电子产品俘虏的父母提出的警告。影片并没有直接否定技术发展本身的意义,而是说,“电子保姆”看起来可能更聪明、更强大、更独立,但永远替代不了父母和家人。
稍有遗憾的是,《梅根》在进入高潮之后,关键情节处理太过仓促。玩具公司的这次研发,尚未真正掀动灾难的一角;凯蒂在危机关头的心理转变过快,从剧作逻辑来看,仅仅依靠姨妈的一次谈心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部高概念电影,核心危机的处理如此潦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总体来说,在国内银幕的引进史上,《梅根》可能算是又一个独特的存在。兼具恐怖、喜剧、科幻元素,精良的制作确保了足够震撼的视听效果,是《坠落》之后,又一部将“小片”做出“大片”感觉的商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