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 | 为了黄文秀的遗愿

2023年02月28日 17:53:28 | 来源:无锡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春寒料峭,四川大凉山一处贴着大红福字的农家房舍里,江苏省无锡市堰桥中学退休党员教师俞斌正在收拾回家的行囊,屋子里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孩子们。“俞爷爷明年什么时候来?”“我们拉钩,下次要来我家吃饭!”孩子们天真朴实的话语流露出对俞斌的留恋与不舍。

  ▲俞斌和孩子们

  俞斌也舍不得这些孩子们。在助学路上奔走了近30年,他结对帮助600余名学生完成学业。每个本该阖家团圆的春节,他都会不远千里来跟受资助的孩子们一起过年。因热心公益助学,俞斌荣登“中国好人”榜,并获得了“全国老有所为楷模”“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

  ▲黄文秀

  在俞斌的结对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黄文秀。从大二开始,黄文秀就接受着俞斌团队的资助,硕士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广西百色担任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也将俞斌的爱心助学版图在这里点亮。2019年,在得知黄文秀遭遇山洪因公殉职的消息后,俞斌唏嘘不已:“文秀生前给工作室推荐过3名贫困孩子,当时因为表上少了照片和公章,没有结对成功。”

  ▲以黄文秀为原型的惠山区原创大型现代锡剧《追梦路上》

  为了完成黄文秀的遗愿,74岁的俞斌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百色的寻访之路。饿了就啃随身带的白馒头,累了就随便找个旅店应付一晚,起早贪黑、辗转多地,因为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俞斌屡屡碰壁。“要不去问问文秀的姐姐?”百坭村村民的话点醒了他,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通过文秀家人的帮助,俞斌顺利找到了那3个孩子,办成了结对手续。如今,广西百色已经有90多个参与结对的孩子,俞斌每年都会去看望他们。

  俞斌的深山助学之路始于1994年3月。在看到“希望工程”那张著名的“大眼睛”失学女孩照片后,身为一名中学教师的他辗转难眠。作为家中长子,童年的俞斌只能在照顾好弟妹、帮父母干完家务和农活后,才能去上学读书,也曾几度差点辍学。“一定不能让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上不了学!”想到这里,俞斌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立即填写了结对救助志愿表,加入“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与贵州省开阳县立京小学失学半年多的刘章武结成了“对子”。当时月工资只有300多元的他,第一次就汇出了400元助学款。

  大山里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孩子收到助学金了吗,生活学习条件能有保障吗?钱虽寄出,但“结对”孩子的情况始终牵动着俞斌的心。1996年暑假,俞斌迈出了通往深山寻访的第一步。他坐了三天火车,又走了30多公里山路,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贵州省开阳县杨家山村。

  “瘦瘦小小,畏畏缩缩的,站在门边不敢和我说话。”俞斌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看到“结对儿童”刘章武的样子,“他家是一间泥土坯的矮平房,进门一看,锅里就剩了点玉米糊糊。”当时,大山深处贫困学子的生活状况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

  第二天,天蒙蒙亮,俞斌在村长的带领下穿过崎岖的山路,来到了位于山顶的立京小学。晨光熹微,高高矮矮一群孩子早已在操场列队等待。校长从破旧的布包里捧出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在孩子们稚嫩的国歌声中将其缓缓升起。“虽然没有配乐,也没有城里那样铮亮的不锈钢旗杆,但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在破旧不堪的校舍旁格外耀眼。”俞斌说,望着孩子们标准的少先队礼和求知若渴的眼神,看着他们身处简陋的教室,面对斑驳的黑板,读着破旧的书籍,仍然兴致勃勃、积极进取,他更加坚定了爱心助学的决心。

  俞斌放弃了前往附近黄果树瀑布旅游的计划,而是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捐了出来。他和刘章武家庭签订了帮困协议书,不仅帮助解决孩子上学的费用,还担负其家中种子、化肥、农药等开支。一年后,刘章武来信感谢他的资助,告诉他家里烟叶、油菜籽大丰收,已经成功脱贫了。

  离开杨家山村后,俞斌牵头发起了“爱心旗杆”活动,倡议社会热心人士为学校捐赠不锈钢旗杆,截至目前已援建52个,价值20余万元。

  贵州之行后,俞斌的寻访助学路从未停止。这些年来,他三进西藏、四赴新疆、九下陕川、十上云贵,近200次走进鄂豫皖大别山,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180多所学校,个人出资近50万元,先后结对帮助学生600余名。

  ▲工作室里的爱心助学榜

  俞斌并非家财万贯,他提供的助学金都是从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退休金里省下来的。平日里,他生活简朴,从头到脚穿的都是别人的“二手货”,家里14寸的电视机一用就是十多年。俞斌常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手中的钞票每天都在更换主人,但爱心是永恒的,心怀善念,日行善举,才能为社会带来无限温暖。”

  俞斌朴素的心愿、无私的善举感染了许多热心市民和公益团队,大山里的助学之路,从一个人走变成了一群人走。2015年,以俞斌名字命名的“俞斌爱心助学工作室”在无锡堰桥挂牌成立。通过团队+项目的专业化运作,目前共有10多所学校、80多个单位团队长期参与结对,爱心书屋、援建项目、衣被物资等源源不断运入山区,爱心“接力棒”不断传递,延伸到了祖国更多角落。

  一时行善不难,一生行善不易。俞斌坚信,日行一善,才会善行一生。俞斌说:“通往深山的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廉润惠山)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