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钟的
(作者王钟的,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没有人是生来的弱者,没有人是命定的草芥。”“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后悔。”湖南桑植县一所中学的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上,一名女生激情澎湃的发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一些网友的关注点却走偏了,有人批评她的表情、仪态不好看,甚至有人直接恶语相向。
把发言者的表情当成谈资,本质上就是“以貌取人”,流露出庸俗的价值取向,更是对这位高考学生的莫名伤害。尤其是,近来有多起网络暴力事件进入舆论视野。网暴者在不了解事实全貌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对当事人大肆进行人身攻击。受到网暴的受害者,轻则影响日常生活的心情,重则因背负过重压力而罹患心理疾病,甚至因此丧失生命。因此,网暴行为必须进一步加强治理。
那么,如果回到网友产生分歧的原点,我们应当怎么评价这样的“高考誓师”?
无法否认,高考依然是当下中国学生学习乃至成长路上最重要的门槛,是“教育改变命运”的直观形式。学生在为高考准备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巩固知识点、提高应试能力,还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以促成考场上的良好发挥。随着高考临近,很多学校都组织了誓师活动,既力图营造迎接考试的必要仪式感,也希望借此帮助学生释放情绪压力。
一些人会觉得,青春应该在轻松自在的环境里度过,这样的狠劲稍显做作;也有人认为,无奋斗不青春,年少时拼一把长大后才有资格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的拼劲是内心最真实的表达。其实,这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很多人在回忆青春时,既会感叹高考拼尽全力的艰苦努力,也会因苦中作乐的美好校园时光而心有戚戚。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高考誓师活动上学生的丰富表情,正是青春最真实的刻画。
“誓师”原本是军人出征战场前的集体宣誓活动。但是,教育的宗旨并非培养整齐划一的队伍,而是追求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因此,与其关注学生个体的表情,更值得反思的是,如果只是把高考誓师的学生当成抽象的集体,而忽视学生发展个性的可能,才会削弱举办类似活动的意义。
具体来说,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成长路径更是千差万别。但是,在升学率、重点率等目标指向下,一些学校的培养集中于考试结果,就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者需要铭记的是,让学生参加高考誓师,不是为了某个固定目标而誓师,而是让他们思考自己的成长方向,朝着人生的远大理想扬帆远航。
因此,无论名为“高考誓师”,还是指涉性更加宽泛的“成人仪式”,鼓励学生把真实想法说出来,才是教育者的本分和职责。在类似活动中,学生发言不必局限于考多少分、被哪所大学录取,也可以表达对未来生活和人生信念的期许。同时,学校也不必只关注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要给更多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挖掘所谓“差生”身上的闪光点。
包容丰富多彩的青春,是教育者应当追求的方向。拿高考来说,无论是成竹在胸,还是如临大敌,无论是小心应对,还是无所畏惧,都是青春绽放的样子。换言之,教育者的视野看得更远,考生脸上的表情才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