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当代扬州评话代表人物之一的马伟
他是名师带徒计划年纪最轻的曲艺学徒张正
在日复一日有关评话的锤炼和讲说中
他们携故事与光阴前行
本期《艺江南》走近这对师徒
2022年盛夏,扬州运河大剧院,久违的演出。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给观众带来属于曲艺的下午时光。最后一位登场的,是说扬州评话的马伟。
马伟小时候,外公带着他去了大光明书场,四百多岁的扬州评话,深深吸引了少年马伟。从事扬州清曲伴奏的父亲,支持马伟业余学习,启蒙老师是扬州评话名家戴步章。开始启蒙书目是《隋唐》,学着学着,马伟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成为一名专业的扬州评话演员。
在曲艺市场的低谷期,十六岁的马伟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考入当时的扬州市曲艺团,拜评话名家惠兆龙为师,在团里、跟师父外出跑码头,不断学书。
背下几十万、百万字的长篇,是评话演员的必经之路。马伟的第一部长篇,是由师父惠兆龙传授的《武松》。拿下这部长篇、上台表演几年后,马伟感到自己还需提升。在一次赴镇江演出的过程中,他试着请教团里的评话名家李信堂。
从这个时候起,李信堂就开始给马伟复排《武松》,这对马伟来说,是一个新的锻造的过程。从口耳相传、演出磨砺到复排提升,一部书与一个人,走向成熟。
这部《武松》,出自扬州评话最重要流派之一的王派。近一个世纪中,王玉堂、王少堂、王筱堂、王丽堂等几代人创作打磨、有序传承,《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等成为扬州评话的经典,共称“王派水浒”。
初夏,八十二岁的王派传人王丽堂重访扬州,说话间依是故里乡音。这么多年马伟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拜王丽堂老师为师。
经多年考察,2021年1月9日,王丽堂正式收马伟为徒。此时,马伟已新创评话《王少堂》,以评话形式生动呈现王少堂的从艺生涯。其中,亦描摹了扬州市井的当年光景。
在评话演出外,马伟还担任扬州电视台《今日生活》主持人。这档用扬州话讲说的民生节目,十多年来已成为扬州人的日常陪伴。几年前,正有一位少年观众,在电视机前兴味盎然地模仿马伟的评话腔,他就是张正。
当年冬天,马伟从电视台得知张正非常喜欢自己的节目,当时的张正一边上学,一边照顾行动困难的母亲。于是马伟去到他家,推荐张正免费去上评话班,开始了他们的师生之缘。
经过一段时间的业余学习,张正在马伟的支持下,考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开始接受扬州评话的专业培养。
艺校毕业后,张正顺利进入曲艺团。半小时的电瓶车路程,往还于家和单位。在团里,张正继续跟马伟学习。2019年,马伟、张正入选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在三年培养计划里,张正主攻王派水浒代表作之一的《卢俊义》。
王派艺术,多用语句齐整、更具书卷气的“方口”,在语调抑扬、节奏缓急上有许多创作,看似简单的句子,个中其实安排独到;对传承要求亦十分严格。
长篇评话《卢俊义》约一百万字,过去在书场里可以连说五十天。张正需要走过老师曾经走过的路。张正跟马伟老师学了六年,自从学习了扬州评话,他对自己也更有信心了。
曾经的少年,如今也穿起长衫、敲响那块“止语”,坐在了三尺书台前。2022年1月,张正以这段《卢俊义·晁盖中箭》的表演,登上了“名师带徒”的舞台。
夜晚,马伟在新媒体平台直播说《武松》,他尝试用这种形式来传播扬州评话。在这样的传播空间里,马伟带着张正,就像过去师父带着他,跑码头,将长篇的故事,一段一段,在光阴里讲说。
这是一对师徒由评话映照的旅途。在语音腔调、在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中,日复一日,是评话听者的期待、评话说者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