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技术改造项目500多个、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约50个,这一串数字标注了常州黑牡丹公司技术工人邓建军的创新之路。《二十大代表风采》,一起来认识这位创新先锋。
这是一台用于检测纱线的分经机。改造前,一台机器需要两名工人夜以继日地轮班,靠眼力和手艺整理纱线误差。最近,经邓建军团队技改后,机器内部架设起“机械眼睛”,大量节约了人力。
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建军介绍,机器上面装了一个CCD的相应相机,自动来检测纱线是不是断了;还加了相应的吊筋和绞线传感器,就可以自动检测的。这台机器不用人操作,生产率提高了50%~60%。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正是邓建军身上最鲜明的特征。1988年,19岁的邓建军进入常州黑牡丹公司成为了一名电工,工作之余,他刻苦学习,研读了200多册专业书籍,逐渐成为了业务骨干,带头开展一系列技术创新,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为解决牛仔布预缩率这一难题,2014年前后,他带着科研组开展了上百次试验,将电子技术与气动技术结合,让预缩率精准控制在2.5%,优于3%的国际标准,领跑国内外同类行业;2019年,邓建军又带领科研组开展快速氧化装置研究,有效解决了温差带来的布料染色色差问题;他还通过计算机控制完成智能化料,将原本的9个人工减少到2人,年节约生产成本100多万。
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工人范晓爽说,经常看到邓总在生产线上孜孜不倦做科研工作,就算是一根纱线的误差也不放过。这种工匠精神激励着新一代工人矢志不移,自主创新。
邓建军还先后成立“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平均每年完成20个技改项目,为企业降本增效、智能化转型作出很大贡献。第四次当选党代表的邓建军,也对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充满期待和信心。
邓建军坦言,能够当选二十大代表,自己感到非常荣幸!在企业,自己是从事搞技术改造的,切实能感受到,被人卡脖子的日子真的不好过,打铁还要自身硬,通过技术的人员不断努力,一定能够打破国外垄断。这也是作为一个党代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周杨杨 常州台/彭晔 朱崇武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