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拓新路,发展开新局,一起来看淮安改革探索!
淮安经开区:创新“产才融合”发展模式
近年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技术链,着力推动“四链”融合互促,探索形成“产才融合”发展模式。2021年,全区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15人,规上企业研发投入16.67亿元、产值5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24%,实现产业与人才双赢。
绘制动态清单图谱
围绕区“2+N”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组建“1+15”工作专班,打通互动交流、资源对接、政策兑现等关键环节,动态编制《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明确产业类别、企业岗位、技术攻关项目、专业学历等目录细则;聚焦产业技术对接、人才项目落地,梳理全区地块、厂房、科技资源信息,动态编制《可用地块(厂房)资源库》,为人才创业项目落实厂房、中试空间等平台载体,解决产业“急需什么人才来、人才来了落在哪”问题。
推行链式引培机制
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人才,探索建立使用在企业、关系在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双落户”制度,整合高校、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资源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校企合作项目290个,今年已入选省级重点人才工程20人;探索建立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的“基础人才引培”制度,推动淮阴工学院和产业龙头企业设立PCB产学院,信息学院、高职校与企业开设“订单班”6个,输送急需对口人才189人。
优化多元政策供给
瞄准制约“产才融合”的关键环节,提档升级园区人才政策,设置5800万元“科技+人才”战略资金池,推行企业人才股权合作机制、项目化发展路径以及薪酬、培训、安居、医疗等多维度奖励激励叠加。发挥国企平台“摆渡人”作用,跟踪帮扶一批产业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成长型企业,以天使投资的方式入股,成功扶持威博液压、高路复合材料等一批“隐形冠军”。
金湖县:“定制+集成”改革助力项目审批提速
近年来,金湖县推行项目审批“定制+集成”改革,着力疏解经商兴业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让审批全过程“短平快”,逆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半年,该县代办服务重特大项目24个、同比增长71.4%,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金62亿元、同比增长26.5%。支持返乡创业项目审批经验获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拿地即开工、建成即投产等创新做法获省工改办致信表扬。
定制“一链通”让准入顺畅
梳理智能制造、新材料等10类代表性行业,打造立项“自助超市”,在线申报即可自行出证,实现立项“立办”。采取线下“一窗”办理和线上“一网”受理的方式,将企业开办涉及的注册登记、银行开户等7个环节纳入专窗办理。涉及社会事务、农业交通等领域审批推行“承诺制”改革,压缩办理时限达95%,减少申请材料65%以上。
综合“一本证”让审批提速
整合项目开工“五证合一”,实现审批与后续监管“一证贯通”。将项目竣工涉及的消防验收备案、竣工验收备案、不动产权证等5个独立事项进行“打包”同步办理,实现竣工验收阶段审验“一证办结”。标准化集成餐饮等9个服务行业许可审批事项,形成“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业一证”在区域内、行业内的互认和应用。
集成“一件事”让服务增值
组建线上虚拟+线下实体“双线中介超市”综合平台,集聚工程设计、招标代理等9类中介机构几十项服务,便利企业“一件事一次办”。在全省率先成立项目代办服务中心,实行领域服务全覆盖、手续服务全流程、双评(评估评审)服务全集成、中介服务全自愿、服务评价全方位的“五全代办”包保责任制,实现完成立项到施工许可阶段所有审批事项比省定目标提速80%。
市住建局: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图审改革
今年以来,市住建局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图审时长不可控、修改耗时长等问题,探索打造“数字化图审+图审快车+县区分中心”模式,推出市场化、并联审、容缺办等九项图审改革措施,助力项目审批“快上再快”。
探索部分项目免审“缩范围”
制定出台《淮安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免审项目清单》,对单层工业厂房、车间、仓库及市政维修、城市亮化等20类规模不大、风险较低、易于整改的项目,明确免于施工图审查。对低风险项目实行“自审承诺制”,由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作出承诺,职能部门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限再压缩。
推行并联容缺审查“减环节”
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涉及的消防、人防、技防、防雷等技术审查纳入数字化联合图审系统,实行并联审查;对规划方案已经批准暂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项目,由建设单位签署容缺办理承诺书,即可先行开展模拟技术审查。今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在审批手续取得前,均完成施工图模拟技术审查,有力助推“拿地即开工”政策实施。
设立县区分中心“增效能”
为打通图审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县区设立图审分中心,市图审中心组织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的专家团队赴县区和项目现场提前开展“图审快车”指导服务;依托数字化联合图审系统优势,将审图功能放大并向前端延伸,授权分中心开展受理、预审、缴费、办证等图审业务。目前,8个县区图审分中心全部挂牌成立,已发放施工图审查合格书42份,有效提升县区施工图审查效率。
市应急管理局:创新打造市域“应急大脑”
近年来,市应急管理局围绕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探索搭建全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挖业务应用场景,促进应急管理模式创新,全力打造运转高效、指挥有力的市域“应急大脑”。经验做法在全国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作交流推介。
构建“两部两台”应用模式
平台通过深入分析应用场景和人员,构建面向领导的决策指挥部和指挥救援的应急参谋部,全面掌握城市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及应急救援态势,实现突发事件处置全流程的应急指挥“一张图”;构建面向业务人员的监管工作平台和安委会成员单位的数据汇编台,设置精准化、定制化监管功能,推进基础数据汇聚编译,有效解决系统孤立、平台割裂等问题。
建立多源事件接报机制
平台研发多源事件接报系统,实现与智慧淮安“事件通”联动,接入包括电话、短信、互联网报警及12345、110、联动单位等转警信息,对事件进行管理派发,有效提升事件接报时效性。强化与应急指挥“一张图”联通,增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系统运行以来,累计已接报事件信息5004条。
探索精准化安全监管手段
平台汇聚监管、执法、预警及企业五类安全管理数据,通过深入分析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从5个维度对企业安全运营、主要负责人履职进行评价,以画像图谱形式分析展示评价结果,并提出针对性指导建议,为企业精细化安全管理及政府靶向监管提供参考。
清江浦区:探索“精网微格”社会治理模式
今年以来,清江浦区全面推进“精网微格4.0工程”,通过筑牢“小网格”根基,提升“大治理”效能,着力破解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问题,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新活力。经验做法被《新华日报》《江苏政法》等媒体宣传推介。
细化“微网格”划分
科学搭建治理架构
印发“精网微格4.0工程”建设实施意见,按照50户至100户为基本单元,在全区现有554个网格基础上划小网格单元,细分为2085个“微网格”,建立“村(社区)书记+网格员+微格长”三级网格治理组织架构;按照“百千万”模式,组建由554名网格员、2085名微格长、1万余名文明实践员组成的基层治理服务团队。上半年,第三方民调显示全区网格知晓率、满意率平均值为89.7%、98.8%。
优化“微格长”职责
着力提升服务效能
明确微格长信息收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三项职责,深入开展“一日双巡”、“三进三问三必访”(“进楼道、进家庭、进场所”“问信息、问安全、问诉求”“特殊困难家庭必访、高龄空巢老人家庭必访、留守儿童家庭必访”)以及疫情防控、安全巡查、矛盾调解等综合治理行动。上半年,通过微网格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321件。
强化“微信息”管理
持续激发数据动能
在全市率先研发集领导驾驶舱大屏、智能手机终端、数据管理平台于一体的基层治理“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将常住人口、个体经营户、企事业单位“三本台账”基础信息大数据化,网格员可通过手机端实现对数据的动态更新、实时查询,保证各类信息的实时性、精准性和鲜活性。系统对数据信息实行全方位分析,为基层开展精准化的民生服务和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来源:淮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