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蒸下煮”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似乎只有冰冰凉凉的东西才能续命,甚至连饭菜都只想吃冰的。最近时常刷到的一道美食——潮汕生腌,大家有吃过的吗?
潮汕生腌的做法是这样的:将活的虾、蟹、贝类洗净放在盘子里,加上葱姜料酒小米辣等调料,放进冰箱冷冻几小时或一两天,一道据说会上瘾的“生腌”就做好了。
海鲜+生腌的组合,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寄生虫”,海水中的鱼蟹虾贝可能携带寄生虫——异尖线虫。本期我们就来科普一下,异尖线虫病的相关知识。
感染异尖线虫有什么症状?
异尖线虫引起的感染一般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或因重复感染导致的过敏反应。食入含有活的异尖线虫3期幼虫的食物后,一般1-12h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也有呕血或表现出周身疲倦、大便不正常等症状。严重时,幼虫可穿透胃或肠壁,迁移至腹膜、胸膜腔、肠系膜、肝、胰腺或卵巢内。一般该病呈自愈性,急性期症状会在几天内消失,但如不治疗可造成慢性溃疡样症状,并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虫体及其分泌物也会引起人体强烈的过敏反应,表位为荨麻疹、风疹、水肿、甚至呼吸障碍、过敏性休克等。
到目前为止,共报道了12种简单异尖线虫过敏原(Ani s1- Ani s12),但只有前9个过敏原已明确鉴定和分类。7个(Ani s1、Ani s4、Ani s5、Ani s6、Ani s7、Ani s8、Ani s9)是排泄分泌过敏原,2个(Ani s1、Ani s3)是虫体本身的过敏原。Ani s1、Ani s2、Ani s3、Ani s7是主要过敏原,Ani s4、Ani s5、Ani s6、Ani s8、Ani s9 和Ani s10是次要过敏原。85%的异尖线虫过敏人体内含有Ani s1特异性IgE。目前普遍认为,一般异尖线虫过敏由感染活异尖线虫引起,但无法排除接触耐热抗原或死幼虫引起过敏的可能。
容易被误诊?如何诊断?
对于疑似病例的诊断,首先因询问病人是否食用过未加工成熟的海产品,根据生化指标和体征区别于其他胃肠道疾病(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通过内窥镜、X线等进行辅助诊断。
纤维内窥镜是食道和胃异尖线虫病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使用纤维内窥镜直接发现虫体或发现粘膜上的糜烂、水肿等病理变化,进行确证,检查同时直接取出虫体进行治疗。
胃异尖线虫病的X线征主要呈纵向胃壁皱折肿胀,有时可见幼虫本身呈线形的阴影。对于肠异尖线虫病,钡餐后肠X线征呈分节状,患部可见锯齿状或短棒状阴影,患部上方的肠管有较强的扩张,其中滞留的钡剂可见颗粒状阴影。
超声影像也可用以辅助诊断肠异尖线虫病。在胃内和小肠内不能发现幼虫时,可使用免疫学诊断技术可对异尖线虫病辅助诊断。以幼虫排泄分泌抗原、虫体抗原或Anis s1过敏原为抗原,检测疑似病例血清中的IgG、IgA或IgE抗体可对病例的近期感染和既往感染进行辅助诊断,并有高效、特异性强等优势。
在诊疗过程中,肠异尖线虫病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肿瘤、局限性肠炎、肠憩室炎等, 肠道取虫较困难, 经X线透视和免疫学清血等方法确诊,一般采取阿苯哒唑保守治疗结合消炎药物治疗。
异尖线虫病无特效治疗药物,重在预防
异尖线虫病无特效治疗药物,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尽快取出虫体,若无法取出虫体应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在抗感染、抗过敏的同时加强观察。病情严重时,应进行手术治疗,及时取出虫体,避免局部阻塞。
对于异尖线虫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告知消费者食用加工未成熟的海产品的危害性,加工此类食品应煮熟煮透,减少生食海产品和淡水产品,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倡导相关食品企业及餐饮场所在加工、销售海产品前,应对其进行冷冻处理,冷冻不仅可以杀灭海产品中的寄生虫还可以杀灭致病性弧菌。欧盟规定生食海产品须在-20℃冻藏至少24h,美国FDA要求凡不经加热到60℃以上后食用的海产品必须在- 35℃冻藏15h或在-23℃下存放至少168h(7d)。
划重点: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海鱼是首要的预防方法,鱼肉要加热熟制后食用。异尖线虫在-20℃冷冻24h后便可全部死亡。(文章来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滨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