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又名清溪,原本是位于金陵城东的一条天然河道。据《建康实录》载,吴赤乌四年(241),“冬十一月,诏凿东渠,名青溪,通城北堑潮沟。”可以得知,青溪因在城东,故又称做东渠,曾由吴大帝孙权下诏进行人工开凿,成为六朝时期重要的运输渠道和军事屏障。按照古代的五行之说,东方尚青色,古名之青溪。
青溪发源于玄武湖,其河道分为北段、中段、下段三部分。从玄武湖东南角出发,穿过太平门向西南方向延伸,直达竺桥北,为青溪北段。本世纪初城东干道改造后,此段河道被填埋,今已无存。从竺桥向西弯折,再由东箭道一线沿长白街以西一路南下,至太平南路的四象桥,为青溪中段。这段河道因杨吴时期修筑金陵城垣被围入城中,逐渐湮废。四象桥以下复折向东南,经邀贵井、致和街,在淮青桥处汇入秦淮河,为青溪南段。这段河道迄今仍保存完好。
南京竺桥,始建于南唐,见证了青溪和杨吴城壕两大金陵著名水道。
青溪上主要有七座桥梁:由北及南,首先是乐游苑东门桥。乐游苑是南朝的皇家苑囿,位于今小九华山一带,北临玄武湖,南对宫城,青溪由玄武湖而出,从苑东经过。东门桥因正对苑东门而得名,大致位置在今天的太平门街。其次为尹桥,桥西可达北垣外的护城河——潮沟,是潮沟北岸居民渡过青溪的重要桥梁,其位置在太平门街以南百米左右。第三座为鸡鸣桥,位置在今荷包套以东,可穿越古燕雀湖和琵琶湖之间,通往城东的开善寺(今明孝陵处)。第四座为募士桥,位置在今珠江路小营一线,因孙权在此招募勇士得名。第五座为菰首桥,又名走马桥,东对燕雀湖,大致在今中山东路以东。最后两座分别为青溪中桥和青溪大桥,前者位于今户部街东南方向,西对都城东门,后者在今白下路一带,东府城的西北方向。
六朝时,青溪是金陵城东的防御线。东晋太宁二年(324)和咸和三年(329),青溪都起到了拱卫京城的重要作用,名将卞壸(kǔn)等均在此留下了足迹。在整个南朝时期,青溪的宽度达20米以上。五代时,杨吴城壕的修建,则利用了竺桥至东箭道这段河道。直到南宋,青溪仍有约15米宽、2米深。宋代以后逐渐湮塞。明、清时期,青溪已断为数截,不再是完整的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