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京笏
(作者吕京笏,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4月27日,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上海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以下简称《报告》)。调查显示,高达75.0%的青年样本明确表达出积极的奋斗取向,反对“躺平”;只有极少数的青年样本支持“躺平”。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青年网民的“奋斗主义”倾向变得更强。
虽然“躺平”已经成为青年文化热议现象,广大青少年们也常常在各路社交媒体扬言“躺平”,但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意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周前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便从奋斗奉献、冲锋在前、基层磨砺、创新创业等视角,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整体风貌。
从2016年的“葛优瘫”、2018年的“佛系”,到2021年兴起的“躺平”,这几年的互联网似乎总伴随着一些略显消极的流行词,但并不需要过度担心。一方面,互联网本身便蕴含着娱乐、多元的基因,“躺平”在很多时候都是作为一种模因,被以戏谑而非消极的态度说出来的;另一方面,偶尔“躺平”也是人之常情,是面对压力时的缓冲而非常态,是疲惫时的稍作休息而非持续。
更重要的是,在抗击疫情、航空航天、脱贫攻坚、奥运夺魁等各条战线上,中国的90后、00后们都用实际行动绽放着青春之光。比如,就在我们身边,作为疫情中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相当一部分外卖小哥都是20多岁的青年人,他们用奋斗与疾驰的姿态,为千家万户送去物资,也撑起了自己的家庭与生活,并且构成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报告》中也提到,青年网民渴望经济独立,不甘心当“啃老族”;虽然不婚、晚婚的情势逐渐抬头,但青年群体总体上对于婚恋议题仍然展现出积极与渴望的心态;73.2%的被调研者依然坚信“努力有用”。这些结论或许与不少人的刻板印象存在出入,却写满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希望密码。
青年人不愿“躺平”,社会更应该为他们加一把力。需要重视的是,“躺平”一词被青年人们频繁说出的背后,确实折射出某种深刻的社会肌理与时代特质。正如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在我国特有的人口结构和比较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环境下,当代青年面临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又大又现实。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青年表现出迷茫和困惑,有的时候会丧失方向感,感觉使不上力气。”这与社会发展阶段是分不开的。广大青年享受发展的红利,也同样面临转型的阵痛,在就业、买房、生育等方面承担形形色色的压力。因此,解决“躺平”反映出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尤为重要。
对此,我国已经在很多方面做出努力,比如重视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让教育赋能更多青年的未来;鼓励多种形式参与就业,探索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路径,释放治理的温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种种举措都在助力青年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我们期待更多年轻人,坚信“时光不负有心人”,也期待更多精准有力的措施能为青年们人生理想的建设添砖加瓦。深夜“躺平”的青年人,总会在第二天早晨,被清脆的闹钟声唤醒。在走出家门的一刻,希望他们都能拥抱社会与时代播撒的温暖阳光。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