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正常的五官,莫名其妙变得粗大
与十年前身份证照片对比
现在的李阿姨头、鼻子变大
嘴唇肥厚且突出
手脚掌变得肥厚宽大
手指、脚趾变粗
是发福了吗?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几年前陪儿媳妇产检,大夫一眼看到我,就说我有病需要检查,当时我很生气地走了,原来是我错怪大夫了。”东部战区总医院著名专家门诊14诊室内李阿姨懊悔地说道。
据了解,56岁的李阿姨十年前就感觉自己的外貌在悄然变化。她感觉自己越来越丑,手指头和脚趾头越来越粗,鞋子越穿越紧,不得不换大码鞋子,起初以为是自己发福了并没有在意,直到三个月前由于血压、血糖高到医院检查被告知脑袋中长了一个肿瘤,建议到大医院看看。
“脑袋里长了一个肿瘤?”李阿姨感到头皮一阵阵发麻,感觉天要塌下来了。
经过多方打听,在家人的陪同下,李阿姨慕名来到东部战区总医院垂体瘤联合门诊。诊室专家们第一眼看到李阿姨的面容,异口同声地说;“肢端肥大太典型了!”神经外科马驰原主任仔细阅片,指着病变部位对李阿姨说:“您看,正常人的垂体像黄豆粒大,而片子上这个地方的组织形状很大,把垂体挤到了一边!”内分泌科邵加庆主任同时也详尽地查看了李阿姨之前检查的各项激素指标,发现其中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内分泌紊乱导致高血压、高血糖,专家们综合分析一致诊断为“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并第一时间给李阿姨安排住进了神经外科。
为了消除李阿姨紧张的情绪,马驰原主任耐心地给她讲解手术方案、介绍多年来垂体瘤患者在这里实施“神经内镜经鼻垂体 瘤切除术”得到良好治愈的成功案例,这使得李阿姨信心倍增,经过周全的术前准备之后,李阿姨如期被推进了手术室。
无影灯下,马驰原主任改良一又二分之一鼻孔入路,采用鼻中隔黏膜间入路。将神经内镜置入患者右侧鼻孔,轻轻分离鼻中隔黏膜与骨质进入左鼻腔,一旁助手耐心地在仅几毫米宽的鼻腔中用吸引器扫清鼻腔中障碍,从而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为内镜“开路”。病灶在内镜的“观察”下尽收眼底,一点点地磨开鞍底骨质,“十”字轻轻切开鞍底硬膜,小心翼翼剥离直至切除全部肿瘤,整个手术过程,精、细、准,进展十分顺利。
术后第一天,李阿姨就和正常人一样下床活动了,被挤到一边的垂体也慢慢恢复了正常的功能,继发的高血压和高血糖也消失了,“做了这么大一个手术,从外表根本看不出伤口在哪里,神经内镜技术简直太神奇了!”李阿姨一边照镜子一边激动地说道。
神经内镜像是一个“360度广角摄像头”,到达病变可获得全景化视野,放大图像,辨认病变侧方及周围重要神经和血管,消除显微镜直视下盲区,避免盲区操作带来的损伤,增加手术安全性。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反应轻、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预后明显改善等优点。
神经内镜技术开创了全新的神经外科微侵袭领域,科室马驰原主任于2014年11月牵头成立了内镜及垂体瘤诊治中心;在全国首次进行了VR技术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应用;发明的3D打印模型模拟鞍区肿瘤的内镜技术的训练模型在全国得到很好的推广;在国际上他首次提出神经内镜经一又二分之一鼻孔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入路,与单、双鼻孔入路比较能够实现“双手”、“3手”或“4手”操作,且能更好地降低嗅觉丧失和鼻出血率和减少脑脊液鼻漏的发生;随着临床不断研究,马驰原主任又在一又二分之一入路基础上进行改良,发明鼻中隔黏膜间入路,将内镜入路与传统显微镜入路结合,在鼻中隔黏膜间创建手术通道,不经过鼻道,将鼻腔内损伤降到最低,同时保证双手可以同时操作。
据悉,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是国内较早开展神经内镜手术的单位之一,在学科带头人马驰原主任带领下科积累了丰富的神经内镜手术经验,神经内镜的应用范畴从传统的鞍区、脑室病变扩展到神经外科手术多个领域,包括: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脊索瘤、三叉神经鞘瘤、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等颅底肿瘤病变,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功能性疾病,脑室内肿瘤、梗阻性脑积水、蛛网膜囊肿等脑室脑池病变,以及脑实质肿瘤和脑出血等,现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东总特点的神经内镜微侵袭技术,包括鞍底黏膜骨瓣技术、鞍底硬膜缝合技术、经一又二分之一鼻腔入路、鼻中隔黏膜间入路等。以微侵袭理念做手术,探索神经内镜技术创新,定能造福更多患者,推动神经外科的发展。
(荔枝新闻记者/王婕 通讯员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