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成都工作部记者/白兆鹏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成都市一家名为“星空里”的咖啡馆刚刚完成了升级,变成了一家咖啡书店。
和成都众多咖啡馆不一样的是,“星空里咖啡书店”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心智障碍者及其家人,他们被称作“特需伙伴”,而这里的书也基本上都是通过爱心捐赠方式得到的。
给大家一个窗口 搭起链接的桥梁
成都市竹林巷一个街角,锦江区残疾人联合会一层,“星空里”咖啡馆已在这里坚持了3年。每有客人过来,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18岁的实习生琪琪都会端着场所码严格履行自己的防疫职责,负责迎宾的源源则会用满脸的笑容和响亮的欢迎光临声接待。
“星空里”的特殊体现在很多细节里,因为很多小伙伴对机器的噪声敏感,店里咖啡机选了小型的。由于心智障碍,特需伙伴们在沟通和社交方面能力欠缺,所以,伙伴们都建议客人直接落座扫码点单……
(“星空里”特需伙伴健健正在为顾客做手冲咖啡)
作为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就业辅导员,易莉莉每周都要到“星空里”指导学生实习,她的工作是跟踪在这里实习的心智障碍学生,观察她们的行为特质,在此基础上,进行岗位再设计,最后和企业一起找到最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岗位。
易莉莉说,目前社会对于心智障碍患者的接受度和容纳度还是很低,很多学生哪怕毕业之后找到了工作,也会因为没有专门的辅助人员帮助,很快因为不适应而被辞退。“对他们来说,实习机会比较少。因为了解他们的人并不多,了解他们的企业也不多,这就导致了我们把学生推荐给对方的时候,对方有顾虑,不愿意接纳我们这样的孩子。”
她告诉记者,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很欣慰有这样一家企业,能够做这样一件事情,“‘星空里’是我们的孩子和普通人链接的一个桥梁,它给了大家一个窗口,让大家了解心智障碍群体,也让孩子们更好的去融入社会。”
用生命抚慰生命
一杯咖啡支持残障人士共融社会
当过十多年老师的杨娟,是“星空里”的发起人,从教期间她就是公益爱好者,支教、关爱留守儿童都做过。
在“星空里”,杨娟谈到了全身心投入关爱心智障碍人群事业的初心,在她看来,教育和公益都是支持人的发展成长,她认为,自己现在做的是一个用生命抚慰生命的事,而这也是教育的本质。
“我们‘星空里’有一个词就是平视”,杨娟说,“他们在这边工作拿到的那份报酬,对于这些特殊伙伴的家庭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诉求,他们最希望的,是回到普通人生活中的可能性,我希望让特殊人群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很多公众眼里,心智障碍群体基本上是很难走出家门的,他们也是离不开照顾、没法独立、难以工作的,但如果不走出来,他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自身状况也会越来越差。
“当我们发现残障者的家庭对他们融入社会有了更高期待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在想以我们的能力能做什么?……这些孩子如果不回到社会中,他就会慢慢成为孤岛,他就远离这个世界了”,咖啡馆成立至今,杨娟坦承,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只能说勉强支撑下来,但对于孩子们和他们的家人来说,就是一个心灵的寄托,是用一杯咖啡支持残障人士共融社会。
改变显而易见
“星空里”还在路上
张老师在“星空里”负责伙伴培训工作,记者到店里的时候,她正在吧台边指导当班小伙伴如何正确的端咖啡托盘。她告诉记者,自己是2020年底开始在这里服务的,一年多的工作中,她发现这些孩子们都有各自的特质,如果没有老师的辅导,他们很难像正常人一样开展工作,“我们要了解他们,要懂他们,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的特质有的放矢地教他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分配不同类型的工种,有适合作前台的,有适合在吧台的,有适合在后厨的,有适合做服务的。”
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张老师自己家里也有一个轻度脑瘫的孩子,对于同类孩子的问题,她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在学校,老师会教一些东西,但那里没有这样的开放式场景,孩子没有到真实的环境当中。只有真实的,一个跟社会直接接触融合的窗口,孩子们的一些特征才能被看见。”
在“星空里”,改变是显而易见的,有好几个家长跟张老师他们反馈,说孩子在这里,待一两个月的变化就很明显,不管是自信心,还有社交能力和整个的生活状态,都有很明显的提升。
“他们很欣喜的看到孩子身上有一些细微的变化,我也希望以后我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机会。”
采访临近尾声,杨娟指着门边的书架说,之前“星空里”只有咖啡馆的业态,最近才刚刚转换成一家咖啡书店,书也基本上都是通过爱心捐赠方式得到的,“本来读书也是一件很正能量的事情……我本身没有做过咖啡厅,前三年我们做的是最艰苦的,所以我们也在一步步摸索怎样带领一群特殊伙伴,靠真实的、可持续造血的办法活下来。”
目前,“星空里”已经成功聘用了6位心智障碍人士稳岗就业,提供了包括服务员、陶艺师、烘焙师等10个见习岗位,提供烘焙、陶艺、编织工坊等12个计件岗位,共支持了26名心智障碍人士及其家庭成员实现灵活性就业。
虽然困难重重,但“星空里”的经营模式正日渐成熟,杨娟设想,未来成都主城区可以有4至5家这样的实体店,解决更多残障人士的就业实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