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确是位天纵奇才的罕见君主,他曾经试图对因为胡服骑射而臣服于赵的西北诸戎加以利用,制订从云中、九原方向攻秦的奇谋;为了窥觇秦国,他还装扮成赵使前往咸阳,其出人意表往往如此。但“剑走偏锋”也不是万试皆灵,赵武灵王也因此酿下大祸。
公元前321年,赵武灵王从韩国迎娶了自己的王后,不久生下了太子章。十年之后的某一天,武灵王梦见一位美貌女子对着自己鼓琴作歌。武灵王对这段梦境久久不能忘怀,跟大臣们反复提及。有一位叫吴广的臣子(非秦末起义领袖)根据大王的描绘,发觉自己的女儿孟姚(又名吴娃)与之很相像。于是,他就把此女献给了武灵王。武灵王一见,果然是梦中之人。翌年,孟姚也为武灵王生了一个儿子,即王子何。
韩后和孟姚都很早就去世了。武灵王因为宠爱孟姚,爱屋及乌,对王子何的感情也远甚于太子章。孟姚去世时,正值胡服骑射如火如荼的开展,故此,武灵王专门派人胡服教授王子何,关切之心可见一斑!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又做出一番惊人之举。
“(赵武灵王)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是为惠文王。……武灵王自号为主父。”
“主父”的含义相当于后世的太上皇。武灵王废黜太子章,但并没有改封王子何,而是直接立后者为赵王,实际是想建立一种由新王(惠文王)主持内政、主父(武灵王)实行对外军事的二元政体。
战国时,中原各国已经逐渐形成了流传后世两千年之久的“父死子继”的封建体制,赵武灵王这种“二元政体”模式无疑是天方夜谭般的理想,只因为他忽略了第三方——从太子变成公子的赵章。
公子章比惠文王整整大了十岁,青年时就胡服加入赵军参与攻打中山国。长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公子章阴鸷凶狠的个性。对于无端被废,公子章当然不甘心。就在攻灭中山国的欢庆宴上,主父封公子章为安阳君,负责治理代郡。这给了公子章一个很大的契机。
“(惠文王)四年,朝群臣。……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诎(qū)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
赵主父在朝会中看到公子章作为兄长却要屈辱的向弟弟跪拜行礼,毕竟同是自己的孩子,不禁心生怜惜。一方面,孟姚去世已久,另一方面,对于废黜公子章的太子之位多少存有愧疚之意,因此,他又计划将赵国给兄弟俩“分而治之”。然而,主父还没来得及真正实施,一场宫廷惨变就发生了。
公子章在代郡的国相叫田不礼,也是个性情残忍之人。二人日夜密谋篡夺君位。公元前295年,赵主父带着两个儿子来到沙丘(今河北邢台)的行宫居住。公子章与田不礼率先发难,假传主父之令,诱召惠文王欲图加害。老臣肥义感到事态可疑,预先提醒同僚高信做好防备,自己去见公子章。结果,肥义果然中伏被杀。高信闻讯,立即带兵与公子章激战。王叔公子成和重臣李兑也赶来支援。
“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父开之,……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后出者夷’……”
公子成和李兑虽然及时平定了叛乱,但因此围困主父的行为,以及公子章之死,不得不怀疑主父是否会在事后进行报复。既然势成骑虎,二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主父行宫围个水泄不通,并下令:从主父宫中最后出来的那个人将被处死。
这摆明是釜底抽薪。公子成和李兑当然不敢贸然闯宫弑君,而主父也不能主动出宫被控制。当行宫中的人全都逃出后,主父自然陷入了绝境——不能出,又不得食,直到掏树上的鸟蛋充饥。三个月后,一代雄主就这样饿死在沙丘宫。
从武灵王梦见孟姚的传奇,到公子成和李兑围杀主父明显得到惠文王的默许,整个故事十分离奇。有学者分析,史籍记载多有隐晦,而沙丘之变实际是邯郸与代郡两方政治势力的博弈结果。赵武灵王之死标志着保王势力彻底覆灭,而新兴贵族获得全胜。到惠文王时,廉颇、蔺相如、赵奢等名将良相迭出。在齐、楚等传统强国衰落的同时,赵国依靠胡服骑射留下的雄厚军事资本成为秦国最后一个强劲对手,战国形势逐渐步入了秦、赵争雄的阶段……
文中所引均来自于《史记·赵世家》,部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