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野猪背后:监测、救助与科学防控

2021年12月03日 15:12:45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特报记者/姜弘毅 

  11月以来,全国多地野猪出没。对于南京来说,野猪是新闻中的“常客”。从监测、救助到防控,南京的野猪生态更多带着尊重生命的暖色调。近日,南京市林业主管部门推出《偶遇野猪指南》,呆萌的野猪形象、提示野猪出没频率的红蓝标识、详尽的“相遇”贴士,让网友会心一笑,大赞贴心。 

  目前,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通知要求,全国14省份正开展野猪危害防控综合试点工作。江苏尚未被列入试点防控,但有关部门已在积极探索并研究相关细节。

  监测与预警:142台红外相机拍下5215张野猪照片

  在南京,野猪的防控从监测开始。自2019年7月开始,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率先启动野猪监测工作,和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合作,至今已在8个区布设了142台红外相机供野生动物监测。野猪的身影遍布每个监测区,尤以浦口、江宁、溧水以及紫金山附近居多。截至今年9月,红外相机总共收集了野生动物有效照片9685张,其中有5215张包含野猪。

  每隔3个月左右,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丁晶晶和同事王玄都要共同上山,去维护他们安置在这里的“机关”——一个用铁丝捆在树上的红外相机。说是相机,不过从外观上看就是一个带镜头的黑色塑料盒子,感应到镜头前有物体运动,就会自动录制一段视频,盒子里装着12节5号电池和一张32G的存储卡,足够让其工作3-4个月。

捆在树上的红外相机

  这些相机记录了野猪的“悠然”生活。照片里的野猪要么在拱落叶找寻食物,要么在泥地中挖出的“浴缸”中泡澡。 

  不过一旦误入“城区”,野猪们则显得不再从容。野猪为什么会进城?有人说是觅食,有人说是寻偶……无论是哪一种,如何跟它友好相处,成为人类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国家林草局2021年6月下发的《防控野猪危害工作技术要点》中,电子围栏、音响预警等都是被建议使用的手段。但在一些专家看来,把这些手段应用在城市管理上存在困难。“农田本身范围有限,你可以观察到野猪通常从哪里过来,然后就安装阻隔设施。但你看野猪在城市里出现的点位,基本无法判断它是从哪边进城的,你不可能把整座城市都围起来”,南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工作人员陈月龙说。

  目前,南京野猪活动较为频繁的林区路口均已设置警示牌和语音提示,提醒过往行人注意安全,南京市林业主管部门还制作并发放了野猪危害防范相关宣传手册,给予市民安全防范宣教。

工作人员安装警示牌

  救助与研究:八人兽医团与被挑选的“幸运猪” 

  对于误入“城区”的野猪,有的会让它就近回归自然,有的则会被移交至南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

  红山森林动物园里一支八个人组成的兽医团队承担了将野猪从城市“救助”到收容中心的工作。团队由四男四女组成,年龄从28岁到50岁不等,“野猪的话个个都能去,这是最基本的技能。”47岁的兽医院院长邓长林这样介绍自己的团队。说得轻松,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并不容易。接到“救助”野猪的电话后,每次出勤至少要两名兽医,仅邓长林本人,就被野猪拱过两次。

  由于麻醉枪管制且容易造成误伤,兽医们都用“吹管”来麻醉野猪,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和野猪近距离接触,通常在5米以内,接着尽量瞄准野猪皮最薄的脖颈处吹针,“顺利的话一般两针就能放倒它了,但打五六针的也有,厚实的猪皮容易把针头堵住,麻药进不了皮肤里面的话,就相当于打了个无效针。”邓长林说。此外,即使麻药进入了体内,也不是立刻生效,在之前的一次捕猪过程中,邓长林追着被打了麻药的野猪跑了足足2公里,野猪才最终倒下。“所以我们一般会要求现场工作人员把猪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如果实在不好控制,在对人没有伤害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尽可能让它自己回到自然里。”邓长林介绍道。

  以往每年兽医院会带回十来只野猪,但今年截至11月底,兽医院已经带回22只野猪。最频繁的时候,2天带回来4只。这些被带回来的野猪们,最终的命运也是各不相同。

本土动物保育区的野猪

  在红山森林动物园中,有一片“本土动物保育区”,野猪在其中享有最大的面积。遍地的杂草、落叶和树根,除了四周的玻璃框,这个空间显得和野外的树丛并无二样,野猪们甚至在里面自己用杂草拱出了一个窝。虽然生活在模拟的野外环境中,但其实大部分来这里的野猪,都是被认为不适合放归野外的。真正待放归的野猪,饲养员们会刻意与它们保持距离,让它们保持野生动物对人该有的警惕。

  所有被带回来的野猪,都要经过陈月龙的系列评估之后才能确定最终去处。“首先要判断它是否是纯种野猪。有时候野猪会和家猪杂交,这样生下来的个体肯定是不会放归野外的,因为会污染野猪野外种群的基因。”此外,跟人的亲近程度以及野猪自身的健康状况,都是评估它能否被放归的重要标准。

  待放归的野猪会被单独隔离,留下血样和粪便,便于日后研究。甚至还会有些“幸运猪”被挑选戴上定制的GPS项圈,为生态学、传染病学等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作出贡献。在今年1月份,就有一头代号“1128”的野猪戴着这样的项圈飞奔回野外。那是一款太阳能GPS背带,由动物园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定制,它每隔1小时就会发来定位,研究人员在手机里就能看到。

戴上GPS项圈的野猪活动范围

  经过近一年的观察,主导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青教授发现,“1128”的活动范围是相对固定的,基本就是以一个点为中心的方圆2.5公里范围内。不过常青坦言,单一个体作为研究来讲肯定是不够的,希望之后能在不同的区域,对多头野猪进行跟踪研究,从而得到更丰富的数据。“只有充分了解一头野猪所需要的活动范围,才能去判断某个环境中的野猪数量是否超标”,常青补充道。

  防控与管理:摸查信息与防控试点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年6月发布的通知中,建议南方丘陵地带控制标准是,种群密度按照每平方公里2只。记者从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了解到,从重点区域野猪分布监测情况来看,南京局部区域野猪数量超过了该标准,而对于市区周边野猪的总体数量,尚无明确的数据。

  近期四川、陕西等省份成立了专门的野猪捕猎队,计划用该方法解决野猪问题。不过,《四川动物》2010年一篇研究人猪冲突的论文表示,捕杀的确能够有效地降低野猪种群数量和损害的发生频率,但其缺点在于捕捉到的个体可能并不是造成危害的个体。同时需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而且选择性捕杀的雌性野猪数量往往很少,无法有效降低野猪数量。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副教授刘丙万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也表示,人为的投毒、狩猎,需要周密考虑。这需要我们了解这个种群,比如要知道这个种群的数量、年龄、性别、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的数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真正切实可行的计划。

  目前,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等相关部门已开始对野猪的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环境容量、生活范围等指标进行普查,同时也已在重点区域开展野猪危害防控试点,尝试一些科学、可行、安全的野猪防控的措施和方法,进而指导下一步工作。

  针对市民在城区内遇到野猪后的处理办法,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给出了两点建议:

  1. 保持冷静,不打扰、不招惹、不驱赶、不围观,远离它。

  2. 如果它已经被激怒,开始表现出攻击行为,应立刻通知相关部门,报警寻求控制伤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八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预防、控制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据了解,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已经向各区人民政府发放《野猪危害防控专项工作提示单》,要求各辖区政府研究制订本辖区野猪危害防控方案和陆生野生动物突然事件应急预案,有序推进野猪危害防控工作。

  此前报道:

  遇到野猪怎么办?《南京野猪偶遇指南》贴心上线 

  又来了!野猪闯入南京医科大学被合力制服

  玄武湖中的野猪哪里来?这条视频给你答案

  又双叒叕!南京一野猪深夜进城闲逛

  南京紫金山3只小野猪半夜“轧马路” 142台秘境之眼监测 保护好也要管控好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