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他们,在革命热土上接续奋斗奔小康!

2021年06月19日 16:24:45 | 来源:文明射阳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海河镇烈士村,有一座十八烈士墓。这里的人们传承先辈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将盐碱滩变成了粮棉仓。

  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河镇烈士村,探寻这里的红色故事。

  ↓↓↓

  融媒记者杨乐:

  我现在是在海河镇烈士村的革命烈士陵园,在我身后永远长眠着18位烈士,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他们英勇牺牲,这里记录着抗日战争时期的动人故事,在这方红色的热土上,烈士村的革命精神一代代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1944年,敌后抗日战争仍处于最艰苦的阶段,活跃在盐阜抗日前沿的新四军二十一团,转移到海河塔港扎营休息。6月30日凌晨,站岗的战士听到海河上游汽艇的马达声,经侦察,一艘载有350多名日伪军的汽艇拖着两只民船向塔港方向驶来。日军来势汹汹,正逢新四军二十一团三营某排39名战士在此过宿,他们听说了侦查员带来的消息后,饭也顾不上吃,拿上枪就上了战场。

  由于我军熟知四周地形,在日军第一艘汽艇刚进入他们的包围圈后,就立刻开枪扫射并扔出手榴弹,成功击沉日军第一艘汽艇。紧跟着的第二艘汽艇躲闪不及,被我军重击,前后共击毙日军40余人,还有一名日军指挥官。

  在双方交战正酣的时候,第三艘汽艇悄无声息地停靠在草丛边,出其不意从前后方夹击我军,我军腹背受敌,在枪弹用尽的情况下十八名勇士壮烈牺牲。

  等到支援的大部队赶来时,只带回了受伤的4人,而已经牺牲的18名20岁左右的烈士们无名无姓。我军和村民们遍寻消息都未果,只能把他们的骨灰合葬在如今海河的烈士墓里。

  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党组织和村民不甘他们就此消逝在人们心中。海河镇烈士村原党支部书记陈德新说,“我们这个地方原来叫塔港村,1958年,塔港村和附近的梅舍村合并,以‘烈士’为主题命名,并建立村史馆和烈士陵园,每年都有上万人次来参观,一起缅怀革命烈士,传承红色精神。”

  十八烈士今犹在,英雄事迹记心间。在这片革命的热土上,烈士村的铁军精神代代传承,从未中断。

  陈红山

  海河镇烈士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经过之前的党史学习教育,让我对烈士村的红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烈士们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坚守党性、坚守原则,更好服务群众。

  历经七十余载风雨沧桑,今天的烈士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墙黛瓦,道路通畅,美丽村舍碧水环绕,绿树成荫。

  刘生宝

  海河镇烈士村村民:

  自从住上这个新房子以后,生活、交通等都十分便利,周围环境也特别好,诊所、篮球场、凉亭、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也都十分齐全。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就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缅怀。如今烈士村已跻身省级文明村、省级新型示范社区。

  万亚洲

  海河镇烈士村党总支书记:

  烈士村是一方红色的热土,村两委以红色文化传承为指引,深挖红色资源,扎实开展我们的党史学习教育,以学党史、颂党恩、办实事、促发展为目标,加快旭日新型社区的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壮大集体积累,让烈士村始终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

  资料名片

  一个英雄的名称,一方红色的热土……

  烈士村,因新四军三师指战员曾在这里痛击日顽,18勇士长眠于此而得名。明“洪武赶散”,始有移民来此首居,聚落成村,初名塔港村,1958年,塔港村与梅舍村合并为烈士人民高级合作社,后更名为烈士大队、烈士村;2001年,烈士村又与旭日村合并,保留烈士村全称。全村现有3852个人口,8400亩耕地,9个村民小组,124名党员。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