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25年,他的10万余份报纸帮了150多个娃

2021年06月04日 15:43:29 | 来源:连云港手机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5年,10万余份报纸,帮助了150多名留守儿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成长成才.......今天,带大家一起走近农村里的老“报人”——刘义业和他的“红报馆”的故事。

△ 刘义业在整理报纸

  刘义业,1963年生于江苏连云港灌云县,是国网灌云县供电公司侍庄供电所的一名职工,2000年入党,从事电力行业34年,曾长年服务于农村地区。

  从1997年开始,刘义业只要看到重要新闻,就会把报纸留存下来,长年累月,他的家也成了一座小型“报馆”。生活在农村,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许多“放养”的孩童,刘义业就在家里建了一个阅览室,把自己装订的报纸给他们阅读,这一做就是25年。

  在刘义业家里,床头、案上,甚至客厅里,到处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报纸,弥漫着淡淡的油墨清香,时常,一旁还有很多留守儿童在读书、看报、写作业。

  爱国情怀,让他收集了第一张报纸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天,全国各大报纸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刊登了这一重大事件。刘义业看到报道后,内心激动不已,就把与香港回归有关的报刊全部收集、剪辑起来。记录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新华日报》是他收集的第一张报纸。

图片

  △ 记录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新华日报》

  从第一张报纸开始至今,刘义业已经收集了10万余份报纸,其中多以党报为主,因此他家也被当地村民称作“刘义业红报馆”。

  对刘义业来说,每一份报纸都有其历史意义,此外,由于自己是供电员工,电力行业的专业报纸也一张没有落下,《国家电网报》见证了电力变迁,《江苏电力报》讲述了江苏电力大大小小重要的事......最珍贵的要属1974年全年的《解放军画报》,军人的战斗风采让刘义业感到钦佩,那是刘义业花钱买的,能收藏它们,他很骄傲。

图片

  △ 报纸剪影

  为了收集报纸,刘义业经常往废品收购站跑,花钱将别人卖掉的报纸买回来,成了废品站的常客。每一次买回来报纸,刘义业都如获至宝,比较板正的,他就按时间顺序装订起来,有残缺的或者不完整的,他就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剪下来,做成剪报再装订。

图片

  △ 整理报纸 

  刘义业说,报纸看完丢了就真的成为了废品,现在即使网络发达,也不一定能找到20年前的报纸原版,收集这些报纸,并展示出来,就是收集历史。

  这里是孩子们最爱的“阅览室”

  在连云港灌云县伊山镇刘庄村,村里所有的孩子都知道有一个“全是报纸的阅览室”。

图片

  △ 阅览室内孩子们在读报 

  自1997年收藏报纸以来,刘义业就没有“藏”的想法,他认为,报纸就是给人们看的,特别是看到村里“放养”的一群留守儿童,他就想在家里建个阅览室,把收集的报纸给孩子们读看。

图片

  △ 家中的阅览室 

  然而,事情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报纸纸张容易潮湿、不便保存,家里爱人怕油墨有味儿,坚决反对,放置的空间太小......

  于是,刘义业便把自己住的房间腾出来,找来木板垫底,空闲时把报纸拿出来晾晒。他还想办法说服了爱人一起帮忙整理,将报纸上的电力科普、安全用电等内容精剪下来装订成册,供孩子们学习。

图片

  △ 报纸已堆满了两面墙 

  空闲时间,刘义业还喜欢带上自己精修过的“电力专刊”(剪报)到村子里的小学,给孩子们上安全教育课。

图片

  △ 刘义业在刘庄小学讲电力安全知识 

图片

  △刘义业的剪报在刘庄小学展示 

  在记录着“蛟龙号首次深潜”和“天鲲号首次试航”的两期《新华日报》前,刘庄小学校长刘学连自豪地介绍,“读报激发自豪感,读报也激发上进心。刘庄小学走出的研究生刘学瑞是供职“蛟龙号”声呐系统研发团队成员、大学生刘佳佳是“天鲲号”建设者之一。”这两个孩子当年就是从读报中汲取了求学的力量,今天的小学弟学妹们又从他俩身上感受到学有榜样,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图片

  自己的爱好能够帮助到一些人,影响到一些人,刘义业表示,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我只想给孩子们带去一些精神食粮,让他们了解党领导下的国家的伟大,好好学习,不负韶华。”

  10万余份老报纸,见证百年党史

  刘义业对自己收集的报纸充满感情,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再翻出来看看,还时常读报给村里不识字的老大爷、老奶奶听,他发现,不仅仅孩子爱看他收集的报纸,村里有的成年人也喜欢看。

图片

  △ 向建党百年献礼 

  随着报纸越来越多,来“阅览室”的人也越来越多,年龄不分大小,“刘义业红报馆”的名字不胫而走。

  5月22日,在“刘义业红报馆”里聚集了一批村民和刘庄小学的20多名学生,那里正在举办“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老报纸里的党史”周末展读活动。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蛟龙号下水、港珠澳大桥通车……这些象征着共和国与时俱进的印记都能在老报纸中找到。

  “我这里现在有10万多份报纸,我把刊登着这些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时俱进重大事件的报纸,精选出100份,分门别类地制作了10本剪报,向建党百年献礼。”刘义业说。

图片

图片

图片

  △ 报纸剪影 

  参观报纸展览后,党员刘兵说,“看着这些老报纸,我从其中学习到不少党史知识,受益匪浅。作为年轻一代的共产党员,我将要立足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人,一屋,一张纸25年的坚守

  10万余份历史的证明

  让时间留下足迹

  让“新闻”滋养了祖国的花朵

  给村里的老“报人”刘义业点赞!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