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戚宛珺
(作者戚宛珺,“荔枝新闻”特约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读书人”从书籍中汲取力量,身为“做书人”的编辑,他们的日常又是怎样的呢?电影《编舟纪》改编自畅销书作家三浦紫苑的小说,不仅坐拥松田龙平、宫崎葵、小田切让的巨豪华CAST,并一举获得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四项大奖。
20世纪末,玄武书房辞典编辑部准备启动一个面向当代人的大型辞典出版计划《大渡海》,编辑部主任荒木却因为太太的身体健康不得不辞去职位,只剩下临时员工佐佐木小姐和浮躁的西冈。面对严重的人手不足,辞典编辑部发现了营销部不善交际的马缔君。
全片没有什么波折起伏,马缔君加入编辑部后平铺直叙。编撰辞典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缺乏起承转合,无非是用毅力去坚持;马缔君的个人生活从谈恋爱到交朋友,也很难有抓住观众注意力的燃点,难怪很多小伙伴看着看着就困着了。
然而,编辑就是这样一项“乏味”的工作,完善图书、帮助作者、服务读者、永远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每个行业都有不为人知的……酸楚。在日薄西山的纸质出版业,辞典编辑见效最缓、周期最长,是夕阳产业中的边缘部门,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但就像“一个人是无法理解另一个人”一样,除了一小部分工作内容就是消费生活方式,让自己看上去“不一样”的工作外,每个职业背后都是一坛倒不完的苦水,不足为外人道。
《编舟记》通常被贴上“励志”的标签,在不被重视的部门、做枯燥重复的工作、顶住各方的压力,最终用十五年完成一项浩瀚的辞典工程。
这些当然都很厉害,很感人,但也很普遍,很寻常。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真正“励志”的部分不在“战胜困难”,而是“忠于自我”。
现在好像有个风气,越不擅长的东西,就越值得挑战。性格内向闭塞,就要去外联的岗位上历练,好像时间长了,就能大变活人,修成八面玲珑。可如果这件事情非我所愿,硬上也只能是及格水平。
马缔君的转变,不是因为天天跑书店和老板交流最终敞开心扉,而是为了完成《大渡海》,他意识到“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开始尝试与人沟通,认真传达自己的心意。
发现自己甘愿奉献一生的事,真的可以转化成勇气和力量。在这一点上,马缔君加入辞典编辑部,是人生重要的转折。就像马缔君的房东竹婆婆说的: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埋头贯彻下去。
时间悄无声息,让人产生幻觉,觉得自己年轻,还有时间,尚有余力,很少有人像马缔君一样,愿意放弃自己其他的可能性。松本老师的患病,是另一个侧面。
这位严肃认真的老教授,为了完成“活在当下”的辞典《大渡海》,会和马缔君一起去速食店吃汉堡,听邻桌的高中女生讨论流行词语。面对每况愈下的身体,即便不能说话,依旧坚持读书看报,在夫人的帮助下完成词条的“用例采集”。
马缔君虽然拼命赶工,遗憾松本老师还是没有等到《大渡海》出版。在给荒木的信中松本老师提到:遇到你们拓展了我的人生,真是太好了,死后如果真有另一个世界,我也要继续做“用例采集”。
从这里开始,我的泪腺也毫无准备的崩溃了,一边哭得稀里哗啦一边又忍不住笑。一件到了天堂也要想继续做的事,竟平平淡淡、真真切切。
我们一生可以尝试做很多事,但其中真正让我们笑对死亡、不留遗憾的,也许就那么一件吧。十五年编撰一部词典,依托“工匠的专注”“奉献的精神”“时代的责任”,这些都太像漂亮的借口了,真正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大概是一种“天命”,与他人无关。
去寻找、思考、发现、践行自己的志向,才是这部作品“励志”的地方,而不是拼命努力,挣得外界的掌声与荣耀。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成功一词的解释为:“获得预期的结果,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可见成功与周围的评价体系,也就是他者的眼光没有关系,它应该是一出与自己的对话。松本老师离开时,毕生心血《大渡海》没有完成,他的生命依旧是充盈的。没有与人比较的焦虑,没有患得患失的算计,自成圆满。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孤独并不可怕。真正能让你满意的,也只有自己。
浩瀚的词语海洋,有人埋头编舟,人生海海,你又准备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