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为名家暴孩子,怎配得上母亲二字?|荔枝时评

2021年04月22日 14:56:2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马青

  (作者马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南通12岁女孩佳佳长期被母亲家暴,在她的外婆刘桂英的申请下,当地法院撤销了其亲生父母的监护权,从此,佳佳将和外婆生活在一起。   

  佳佳是不幸的。妈妈的怀抱本来是孩子躲避风雨的地方,但她的妈妈却正相反,成了她童年噩梦的制造者。佳佳才小学六年级,就被妈妈李平要求做大学英语卷子,完不成会挨打,达不到要求会挨打。不管妈妈手里拿着什么,都会随时朝佳佳挥过来。佳佳额头被书打肿了,手背被锅铲烫伤了,脸被指甲抓伤了,受伤程度经警方鉴定两次达到轻微伤的地步。社区干预过,警方和法院分别下发了家庭暴力告诫书和人身安全保护令,但都没能阻挡李平对佳佳的暴力虐待。

  佳佳也是幸运的。面对疯狂的母亲和不闻不问的父亲,法院把监护权转交给了孩子的外婆,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她的外婆不仅关心她,更给予了她及时和有效的帮助。发现异常之后,外婆没有因为“家丑不可外扬”就选择隐忍,而是持续向社区、警察和法院求助,在诸多劝诫手段失效后,不惜与女儿对簿公堂,申请撤销其监护权,自己承担佳佳的抚养之责。

  未成年人被家暴容易被忽略,因为全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建立起“不打孩子”的共识。在无数次关于反家暴的讨论中,打孩子算不算家暴总是争论不休。虽然今天的父母们不一定言必称“棍棒下出孝子”,但主流意见还是“不能老打,也不能不打”。犯了严重错误或屡教不改怎么办?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打一顿就好了。每个夜晚,多少陪孩子做作业的父母们在教了一遍又一遍后忍不住血灌瞳仁、暴跳如雷、恼羞成怒。打孩子一般都以“教育”为名,不听话、顶嘴、成绩差、调皮捣蛋、表现不好、做错事,都可能是挨打的诱因,但直接导致父母们动手的因素,多半是成年人的情绪失控。

  佳佳的妈妈李平承认存在体罚,但辩解说都是因为学习,目的是培养孩子成才。她从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暴力有什么不对,认为孩子受伤是自己一时情急,并非故意。她还坚信,孩子跟着外婆只不过是吃饱穿暖,只有自己才能给佳佳良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偏执让她看不到孩子伤痕累累的身体和心灵,对教育的不合理信念已经使她走火入魔。这样的父母只有李平吗?如此走极端的父母确是少数,然而以爱为名伤害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不少见。看看屏幕上的热播剧,聚焦中考的《小别离》,专注高考的《小欢喜》,描写“小升初”的《小舍得》,这些剧有多热,现实中的家长们就有多焦虑。教育问题固然难逃对大环境的追问,但父母们的心理健康与否、教育能力高低又何尝不是硬币的另一面?

  所以我们不能不追问,如果佳佳没有一个爱她且负责的外婆,她受到的伤害还会有人注意并干预吗?家庭暴力告诫书和人身安全保护令失效的时候,还会有后续的措施吗?去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下发意见,全面推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学校、医院都是责任主体。《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则规定了针对亲职教育的工作机制,要求家庭实施、政府推进、学校指导和社会参与。剥夺监护权的案例是少数,但需要帮助的父母和家庭却很多,这些努力正在为佳佳们编织一张严密的保护网。生孩子不需要考试,但成为合格的父母需要教育。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