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分调裁审中心的西北角,静静地坐落着一间“老法官调解室”。这间调解室的创立源自一名叫王振平的普通法官。王振平法官自1991年开始在法院工作,生前是姑苏区人民法院立案庭一名普普通通的法官。法官,也是他一辈子最骄傲的身份。
他曾被评为全省法院“优秀法官”、涉诉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劳动模范”,是姑苏法院原创微电影《法官老李与小李》中“老李”的原型,也是同事们口中兢兢业业、和蔼可亲的“老王”······
“为老百姓做一点实事,心里很有成就感”
姑苏区法院成立前,王振平一直在原平江区法院从事民事纠纷案件审理工作。2009年2月,他受理了两起原告相同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两被告租赁的房产均位于苏州轨交一号线乐桥标段的工程范围内,诉讼前,原告单位已与两被告协商拆迁事宜十多次未果,故诉至法院。
面对这两起纠纷,王振平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怎么判,而是如何尽快解决问题,因为他敏锐地意识到纠纷如果不及时得到处理,肯定会影响轨交一号线的工程建设进度。“为最大限度防止诉讼对轨交工程建设的影响,老王就带着我一起,主动找到被告家中,直接送达诉状等副本材料,告知其相应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当时与王振平法官搭档的书记员许可檩对这起纠纷印象很深。
一开始,被告的抵触情绪很大,极不配合。碰了几次“钉子”后,许可檩有些气馁了,“但老王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我整理好材料,准备下一次再去”。每天的工作日程表都排得满满的,王振平就利用午休时间,带着许可檩连续一个星期多次上门与被告进行沟通、交流。“老王的调解能力很强,他反复向被告宣传轨交一号线工程是市政府的民生工程,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大好事”,许可檩回忆,“当时天气还挺冷的,老王中午都是随便吃两口就出发,他怕时间晚了,耽误下午的工作。”经过王振平的不懈努力,被告的态度逐渐有了转变,主动表示愿意协商,原被告双方很快达成调解协议,被告按时搬离,轨交一号线乐桥段工程也顺利进行。
“我平时都坐公交车上下班,轨交一号线建成后一次都没坐过,但我觉得能通过自己的工作为苏州的轨交工程建设贡献一点力量,为老百姓做一点实事,心里很有成就感。”王振平在一次与青年干警座谈时说道。
“我想也没有什么大道理,将心比心吧!”
诉前调解是法院审判工作的前哨,是与当事人接触最多、最累、最繁琐,又是最需要热情与耐心的岗位。这样一份工作,王振平一干就是十多年。在书记员何辛佳的印象里,“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关键是解决问题”这句话经常挂在老王的嘴边,“面对当事人,他总是能够换位思考,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
王振平曾受理一起有着22位原告的群体性医疗损害赔偿纠纷,这些原告在同一家私人诊所接受治疗后病情都发生了恶化,有的甚至造成了伤残。许多原告因长期承受病痛折磨,情绪比较偏激、冲动,已多次到市、区两级政府上访,社会影响较大。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尽快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王振平第一时间联系上双方当事人,分批约至法院了解情况。
有时候,原告说到伤心处,会卷起裤子展示膝盖处的病症,看得在场的人都触目惊心。时隔多年,许可檩依然记忆犹新:“老王那时候不会急着调解,而是以当事人的情绪为重,像老大哥一样耐心安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缓解、消除原被告双方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面对其中一些偏激、冲动的当事人,王振平从不闪躲回避,而是加班加点,耐心细致地做好法律释明工作。“老王曾对我说,这些当事人承受着巨大的病痛,心情急躁、脾气差了点都是正常的。他们来到法院就是希望能够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许可檩回忆道。
在充分了解案情后,王振平一方面认真理顺解决思路,另一方面与有关部门多次开展研讨,制定处理方案。他放弃休息时间,坚持化整为零、先易后难,经过80多次与当事人面对面沟通、协调,兼顾法理、情理,经过多次调整,最终,仅用数月时间就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一次性解决纠纷方案,高达105万元的赔偿款也按约全部履行到位,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如果我是来到法院寻求帮助的老百姓,会希望法官以什么样的态度接待自己呢?”王振平在一次全院交流发言中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想也没有什么大道理,将心比心吧!”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答案。
“自己的一点困难、病痛,能克服就克服一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2009年从事诉前调解工作以来,连续多年王振平每年调解各类民事案件300件以上。仅2015年他就调解了339件案件,接待当事人约3000人次,因多年来突出的工作业绩,这一年,王振平光荣地获评苏州市“劳动模范”。
案子虽然多,但王振平从不敷衍。袁伟自2012年起就一直做王振平法官的书记员。“老王每次调解前都会做很充分的准备工作,调解结束后经常匆匆喝口水,就开始撰写工作手记。他有好几本厚厚的册子,上面记录着每个案件的详细情况,”袁伟回想道,“他身上有老一辈法院人的执着和严谨,做事一丝不苟,一直是我们这些后辈学习的榜样。”出色的工作表现使王振平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多年来,当事人送来的锦旗、感谢信数不胜数。
2017年4月,“王法官调解室”正式启用,越来越多的当事人慕名而来,临近退休的王振平也越来越忙碌。“找他调解的当事人非常多,时间排不开,王法官经常同时开两个调解室,安排两批当事人坐进去,自己则两边奔波。”从事宣传工作的干警杨萌经常为了搜集案件素材去采访王振平。
2017年8月,王振平正式退休。院里希望他能接受返聘,留在诉前调解岗位继续发光发热。“老王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很热爱这份工作,舍不得离开。”立案庭内勤吕维桢说。
退休后的老王没有放慢脚步,每天还是早早来到调解室,接待一批又一批当事人。“人上了年纪,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尤其是从事调解这种劳心劳力的工作”,说起这些,吕维桢有些动容,“有一次,老王的痛风发作,脚一着地就钻心的痛,同事们都劝他回家休息,但他执意不肯,我们既心疼又着急,后来才知道他是怕一旦取消调解,好不容易答应来法院的被告不来了,纠纷就解决不了。”王振平就是这样,他总说自己的一点困难、病痛,能克服就克服一下,却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唯独忘了关爱自己的身体。
2018年年底,王振平被诊断为淋巴瘤,需要住院接受化疗,他在调解室的工作因此中断。那时的他还想着等病情好转一些,再继续回来调解纠纷。可是,“王法官调解室”却再没能等到它的“创始人”回来。
“父亲在家养病的时候,一些不知道他生病的律师、当事人打电话来沟通案情,他总是强挺着精神耐心接听,也不告诉别人自己生病了,我们看着虽然心疼,但也不忍心阻止他,他是真的全身心都扑在了工作上。”王振平的女儿王敏霞回想起那段陪伴父亲治疗的日子,不禁哽咽。
时光飞逝,王振平法官已经离开我们半年有余。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和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的情怀,永远留在了姑苏法院,振奋着每一名干警司法为民的初心。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耿昊东 通讯员/孔菁华 编辑/俞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