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太行”到“富太行” 红旗渠浇灌出“幸福花”

2021年03月24日 18:17:05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3月的红旗渠畔,树木吐绿,花儿绽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渠中碧水流淌,似在诉说6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对林州人来说,红旗渠由“梦”而起、而为、而成,它的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涵着同一种精神。

  林州地处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家住在山间,用水真作难。担水要翻山,吃水似油盐。”是林州人吃水难的真实写照。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红旗渠破土动工。在时任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等人带领下,林州人决定在高耸陡峭的山崖上,凿开一条通水之渠。

图为碧水从红旗渠中缓缓流过。 杨大勇 摄

图为碧水从红旗渠中缓缓流过。杨大勇 摄

  历经十载,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个渡槽,垒砌1515.82万立方米土石方,一座包括总渠、干渠、支渠、毛渠在内的全程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蜿蜒在太行山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的壮观令走进它的人折服,红旗渠的故事令听到的人感动。

  今年73岁的张买江在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已经当了8年的讲解员。每讲一次,张买江的眼中都会饱含泪水。

  提起那段难忘的岁月,张买江总是难掩激动。他一边向记者展示当年的照片,一边回忆那些令他刻骨铭心的日子。“这是红旗渠通水时现场欢呼的照片,这是通水后我担水的照片,这是我获得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的照片……”一张张照片打开了张买江的话匣子。

图为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的“咽喉工程”青年洞。 杨大勇 摄

图为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的“咽喉工程”青年洞。杨大勇 摄

  “我13岁参加修建红旗渠,是当时最年小的修渠人,但却有工地‘小老虎’之称。”张买江向记者介绍,当年他年纪小,工地不收他,但捱不住他的坚持,“我干不了重活和技术活,就奔波于各工地上背钎捻钻,脚底板磨出血泡很正常,后来又学会沿山点炮。”

  张买江说,通水那天,他和很多修渠人坐在渠坝边,等待放水时刻。“当水喷涌到眼前的那一瞬,现场除了欢呼声和痛哭声之外,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表达当时的心情。”

  “红旗渠是生命之渠、希望之渠。”在当地百姓心中,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的“传家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州人奋发图强。

图为红旗渠纪念馆里,几乎每天都会有参观者观看、聆听红旗渠的故事。 杨大勇 摄

图为红旗渠纪念馆里,几乎每天都会有参观者观看、聆听红旗渠的故事。 杨大勇 摄

  “在当年工地上,林县党员干部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住山崖、宿石缝。几块篷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指挥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锅就是大伙房……支撑林县人民不畏艰难的背后,是党的坚强领导,是决心实现梦想的钢铁意志……”在林州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每天一遍一遍讲解着红旗渠昨天的故事,也一次次续接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助、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60年过去,红旗渠两岸已是翻天覆地的巨变。

  红旗渠从北到南贯穿整个黄华镇,镇长常海宝介绍,两岸的村不仅脱了贫致了富,有的还成了“网红村”,有的是乡村振兴示范村。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那一代红旗渠建设者有的依然在用他们的双手践行着红旗渠精神,引领着新一代林州人艰苦创业、不懈奋斗。”采访中,“发挥红旗渠精神的传家宝作用”是常海宝挂在嘴边的话。

  林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林州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红旗渠精神贯穿其中,也生动实践了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弘扬。“116万红旗渠儿女正是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形成了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

图为通水那天,红旗渠两岸人山人海(红旗渠纪念馆陈列图)。 杨大勇 摄

图为通水那天,红旗渠两岸人山人海(红旗渠纪念馆陈列图)。 杨大勇 摄

  60年前,林州人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靠一锤一钎一双手,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红旗渠,结束了当地“水贵如油”的历史;60年后,红旗渠浇灌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建筑之乡、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等朵朵“幸福花”,林州人用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谱写出从“战太行”到“富太行、美太行”的发展篇章。

  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研究员申伏生看来,红旗渠精神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他说,回顾那段历史的意义,在于新时代如何凝聚民众信心和力量,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继续为富民强国目标努力。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