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6日从南京工业大学了解到,该校科研人员创新性提出“热膨胀补偿”方案,解决了阻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实用化的技术难题。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据南京工业大学固态离子与新能源技术团队周嵬教授介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具有高转换效率、低排放、零噪音等优势,但需要在高温下运行,电池各组件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导致电池容易分层、破裂,难以实现产业化应用。
“目前燃料电池的阴极主要用含有钴的钙钛矿氧化物,这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非常高,远大于常用的电解质。”周嵬表示,团队为此设计了“热膨胀补偿”方案,将含钴钙钛矿与一种“负热膨胀”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复合电极。
“热膨胀补偿就是用负的热膨胀去抵消正的热膨胀。”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章远说,“日常生活中,多数物体是热胀冷缩的,而‘负热膨胀’的材料却相反,它是‘热缩冷胀’的。”
据了解,经过近6年的反复实验,团队目前所获得的复合电极材料,在600℃仍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且单位面积电阻值低,经历40次热循环后,性能仅下降8%。
“这种新型复合电极,为我们未来设计实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周嵬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