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紧贴区情实际,创新举措,过细工作,以有温度的制度措施纾解民生急难、兜牢民生底线,让困难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截至目前,全区共受理困难群众救助11405人次,其中城乡低保2844人次、特困人员541人次、残疾人两项补贴8020人次。
简化办理程序,群众最多跑一趟
日前,家住淮阴区古清口街道辣树村辣树组的胡银中,一大早拿着奶奶向翠花的身份证来到村部,给87岁的奶奶办理临时救助。“我只需要带着奶奶的身份证,然后填写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授权书,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准备,真是方便多了。”胡银中说。
近年来,淮阴区依托镇(街道)一个受理窗口,将过去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种救助多表申请融合为“一表申请”。同时,取消可以通过政府信息平台查询的婚姻状况证明、残疾证明、收入财产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人只需提交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和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授权书“一证一书”,即可申请相关社会救助。
淮阴区民政局局长周成海向记者介绍,对收到的申请,他们会迅速联合村(居)委会对申请人家庭情况开展入户调查,通过线上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线下入户调查,全面评估申请人家庭状况,找准申请人困难原因和“病根”,按照救助政策“对症下药”提出救助意见,同时履行评议、公示等相关程序,最终实现一次性全面核查、一次性民主评议、一次性张榜公示、一次性完成审批、一次性救助金打卡到账,确保群众利益诉求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主动预警报送,“救急难”信息员充当守门员
淮阴区三树镇新星村的“救急难”信息员胡李吾在走访中发现,村民夏继根家遭逢变故且符合民政救助政策,但是由于夏继根对政策不是很了解,所以一直没有主动申请救助。“多亏小胡同志,如实把我们家的情况向上级汇报了。现在我已经被纳入了低保,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感谢党和政府时刻想着我们这些困难群众。”夏继根激动地说。
淮阴区在全区各村(居)委会选聘一些老党员、村干部、志愿者、网格员等担任“救急难”信息员,充分发挥他们贴近群众、消息灵通、获取急难信息便捷的优势,将群众急难信息通过微信或电话等方式即时报送。淮阴区每年还逐村对信息员开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宣传,提升预警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同时,淮阴区对经核实成功实施救助的预警信息进行逐条奖励,有效保障信息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参与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全区现有“救急难”信息员2700余名,每年由信息员反映主动救助对象占救助总量的40%以上,让救助既有温度更有速度。
引入社会力量,拓展社会救助服务广度
在淮阴区高家堰镇红星村6组的李军(化名)家里,社工董瑶瑶正在为他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引导他积极乐观向上。53岁的李军身患糖尿病,其儿子因病前不久去世,1万余元的医疗费用是靠民政上的临时救助备用金支付的。由于丧子和自身身体情况,他近来心情一直很低落。“小董同志多次到我家,鼓励我积极面对生活,我挺感谢她的。”李军说。
淮阴区出台《关于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实施方案(试行)》等配套文件,以推进基层民政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为突破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会组织建设运营社工站、引入社工和志愿者充实基层力量,提升民政经办能力,加强和改进民政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区财政支持,确保购买服务模式长期运行。
(来源:淮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