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戚宛珺
(作者戚宛珺,“荔枝新闻”特约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物质过剩的现代,我们会如何度过晚年?《年轻气盛》讲述了瑞士一座疗养院里的故事,隐退的社会名流们在此休养生息。音乐家弗雷德和他的女儿、导演米克和他筹拍电影的团队,还有明星、演员、超模、退役球星……
他们都曾万众瞩目,但现在最需要的是安静;他们的生平都值得著书立传,但故事也许正处于低谷,也许已进入尾声。
影片的镜头语言很漂亮,用了很多象征和隐喻,从构图到运动都富有深意。我很喜欢影片中不同于常规的表达方式——例如丽娜对父亲弗雷德的控诉,以及米克突然自杀的两场戏,运用了“突出”和“省略”,带来了更富冲击力的观影效果。
一场戏是丽娜和弗雷德在按摩室。这里本可采用狗血的处理方法,比如正反打弗雷德和丽娜的反应,形成互动;但导演选择了一直对准丽娜的特写长镜头。
丽娜的控诉是多年挤压情感的爆发,是一场非常主观的、自顾自的演讲。有段时间,我甚至以为父女是分开的,弗雷德在另一个时间或者空间,根本没有接收到这些讯息。
观众在这段独白中感受到了丽娜强烈的情感,以及父亲在这段关系中的“不在场”。女儿直击心灵陈述时,父亲依旧是缺席的;就像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不曾给予关爱,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一样。
直到丽娜说完,镜头切回全景,按摩师将弗雷德的床放下,我们看到了丽娜躺在旁边。这种下降也是一种心理上呈现,是弗雷德对女儿和家庭的亏欠。
另一场戏是米克的自杀。场面调度和镜头衔接流畅自然,让观众误会米克真的准备重新开始一部电影,用情感去表达他的世界。观众和米克的老友弗雷德一样,以为走向阳台的米克,只是想眺望一下窗外的风景。
通过画外音,观众得知米克自杀。导演没有选择用镜头直接记录米克对生命的重大选择,而是摇到了弗雷德身上,捕捉这位老友的反应,来体现这一事件的突然。
弗雷德坐在椅子上注视着窗外,呼吸急促,身体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那个和他一起度过了大半生的老友,已走向死亡。观众的观感,此刻也和弗雷德达成了高度共鸣——震惊、意外、无能为力。
这些处理让整部作品显得很高级,不因过度渲染变得拖沓、俗气。相比起对现实的精简描绘,导演在刻画角色心灵时选用了华丽的表现方式。
被丈夫抛弃的丽娜,做了场如MV一样光怪陆离的梦;选择隐退的弗雷德,在郊野与牧牛们一同演奏的场景犹如童话;筹拍电影失败的米克,最后在山坡上看到自己曾经塑造的女演员们逐个登场。
这些隐秘又细腻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疗养院内,被彻底放大、剖开了,将平日里人们忽略的意识的世界,用饱满的画面呈现了出来。
影片的台词也很棒,可以摘出很多名言警句。网上有人把它们总结了出来,却被其他没看过电影的网友吐槽:“这算什么?”
所以,剧本的文本和小说真的不一样,台词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镜头语言的搭配,剪辑的承前启后,才算是完全体。
台词是需要环境的,单单拎出来一句像是鸡汤,在影片中则会有触及心灵的效果。就像在剧中小女孩对演员特里说,“你在剧中的一句台词打动了我,那时候我发现从来没有人是准备好的”。
在瑞士的旖旎风光中,人们试图在疗养胜地跳脱出来,让心灵休憩,让灵魂思考,摆脱生活的困局。
是理性评估,而是感性生活?是尊重艺术,还是走向世俗?是崇拜向往年轻,还是坦然接受衰老?这些问题永远追在我们身后,功成身退的老人,年轻气盛的青年,都逃避不了。
每个时代都有类似的问题,一切都是循环。内心的疗养结束,依旧面临选择,而外面的世界,永远生机勃勃。